红梨之母:爱是一种能力
“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云南省农科院研究员舒群的名字在滇中大地响当当,她所带领的团队培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南红梨,让至少十万农民脱贫致富。她很为自己自豪:“有几个科研人员敢站在田埂上对农民说,跟我干,我可以让你们发财?我敢!”连谈起婚姻都一样的自信爆棚:“只要自己活出彩来,男人不爱你都难,内功强大了怕什么,女人就是要自信!”
舒群在研究红梨
今生,他为我而来
不过,舒群偶尔还是会问自己,如果当初没有嫁给王晓东,自己会有现在这么出色吗?自信的舒群也会有些迟疑,答案是好像不能。她打开手机里的一组照片给记者看,照片里,一位中年男性戴着大草帽在地里辛苦劳作,皮肤黝黑,俨然一位老农。“现在几乎每天都在地里干活,哪像个大学教授?”嗔怪的话,实则表达的是心疼与幸福。
王晓东是云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典型的理工男,干啥事都讲“科学”。孩子小时候,舒群每天在地里“折腾”,家里的事丈夫几乎全部承揽。一边攻着科学难题,一边像攻科学难题一样探索“科学喂养”孩子:奶粉如何配比、啥时添加辅食,啥时开始学啥……一步步严格按计划来,结果,女儿小学三年级就读经典,五年级就考了钢琴十级,成长得非常出色。如今成年的女儿说:“如果我出嫁,只要一件陪嫁品,那就是我老爸。”
自1998年开始跟新西兰合作进行红梨新品种筛选试验,舒群长年累月泡在农村,因为果园必须是在人迹罕少的荒山僻野,工作太晚了回不去是常事。经常,睡觉的地方还挨着坟山,有时候甚至刚埋了逝者。有员工问她:舒老师,你不怕鬼啊?她回答,我阳气这么旺,怕什么?她心里其实明白,是因为丈夫在家照顾孩子,她心里踏实,才睡得那么安稳,是丈夫给她“壮了胆”。
孩子大了外出留学后,王教授干脆搬来了舒群的农舍,他说一丈之内才叫丈夫,以前孩子小,没得办法,现在要开始妇唱夫随。工作之余,脱下皮鞋西服,换上大粗布衣和胶底鞋,戴上大草帽下地干活,完全蜕变成一介农夫。碰上野外作业,蚊虫叮咬,那都是极小的考验,有时候席地而睡,一醒来,揭开床单,床单下竟满是蛆。走妻子走过的路,深感妻子的不易,王教授更加有一股责任感油然而生。怎么办呢?要把自己也修成“红梨专家”。于是,果树专家一来,他就跟在身后转个不停,像个小学生一样不停地问这问那,还要进一步去查资料。一来二去,很短的时间,工科教授就修成了响当当的农学专家。现在,到云南安宁红梨基地参观和学习的人,都能有幸听到王教授风趣的授课,当得知他是舒群老师的丈夫时,大家都很吃惊。在自己专业有所建树的王教授成了辅佐妻子事业的红梨专家,这是现代版的“爱乌及乌”啊。王教授笑称,这是妻子施的吸星大法。与妻子生活26年,他太清楚这个女人是“果痴”,连睡觉都在做云南水果的梦,梦话说的也是做强云南水果的话。
舒群为此很自豪:“天上的事他知道一半,现在,地下的事他全知道了”。原来的灌溉机不好使,王教授三下五除二就进行了改良。现在基地里有关机器的事,大伙都知道找王教授,他改良的机器不仅好用,还帮基地省却一大笔设备费。如虎添翼,舒群的红梨事业蓬勃发展,不仅广泛种植,而且改良了口感,变得更甜肉质更细腻,畅销省内外。舒群,从此亲切地被人称为“红梨之母”,而舒群明白,“红梨之母”的成功来自于那位隐身的“红梨之父”的最有力支持。像人字的结构互相支撑一样,丈夫甘愿做那一捺,支撑着外面舒群那风光的一撇。他们的婚姻没有突兀的传奇,但正是平淡中的这种相扶相守让人感动、温暖。
幸福的一家三口
家,从来都是职场的大后方
舒群出生在一个南下干部家庭,父亲官至地区行署副专员,在当地算是“高官”。但不管父亲官做得多大,对母亲从来都不会颐指气使。父亲是爱吃大葱的山东人,母亲是爱吃麻辣的四川人,来自两个不同地域的人相濡以沫生活了一辈子,靠的就是相互包容。舒群的母亲是独生女,外婆一直跟随他们生活,父亲对外婆特别孝顺,“从父母的婚姻中我就学到了,两个人相守,不是爱对方就足够,而且要爱他的家庭。”在舒群看来,婚姻像跳探戈,你进我退,我进你退,不能一味要求对方退或进。
舒群笑说自己跟丈夫的交流方式是吵架,“不过从来是吵架不过夜,我心宽,往往会先认错道歉。其实夫妻不要害怕吵架,这也是一种沟通,关键是要把问题解决掉。”
舒群子妹六个,她排行最小,自然被家人奉为掌上明珠。然而,却没有成为娇小姐,因为母亲总告诉她:“女儿当自强,打铁要靠自身硬”。2003年,云南安宁市给她批了500亩地种植红梨,可遇到了当地农民的阻拦。一些农户不愿意拿出果园来种植红梨,一位农民甚至拿着斧头威胁说:“谁敢动我的树,谁动就砍谁。”那时候,她说自己整晚都睡不着觉,几乎一夜愁白了头,怎么办呢?她一家一家地做工作,每天带领一百多人进行艰苦嫁接。就在这时,母亲却因肺癌晚期住院了。为了看望母亲,舒群买了车,在基地工作完后再开车回家。崎岖的山路,一个女子开车夜行,经常回到家后,手心里满是汗。母亲知道后,极其心疼女儿,提出要看看她买的车。舒群就把妈妈抱到车里,载着在医院慢慢转。没想到,一路上妈妈说的却是:“幺女变大变强了,我就放心啦!”原来妈妈病重之际,还在想到要给她打气。几个月后,母亲病逝,母亲说的话却一直犹言在耳。
那年红梨种植初战告捷,第二年就挂果,那个持斧头要砍人的农民来电话:“舒老师,今年我能不能自己出钱进行栽种啊?”第一次免费培训,农民都借口农忙不来,而现在是,农民主动来电话问:舒老师,什么时候来培训啊?“这也许就是我成功的秘诀——坚持,打铁还靠自身硬,一个人只有自己的内心强大才不怕。”
“打铁要靠自身硬”,舒群说,婚姻也是如此,如果女人不去成长进步,成天只等着王子来拯救,会幸福吗?看起来爱是一桩无师自通的事,实际上爱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父母给了她很好的传承。因为长年累月在地里劳作,她的脸晒起了高原红,手磨起了茧花。但她不以为然,因为在她看来,女人的魅力不是来自于外表,内心的智慧赋予女性的魅力才是永恒的。
女儿,是忙碌妈妈的福娃
女儿正在新西兰攻读硕士学位,成绩优秀。舒群不止一次地说,最大的幸福就是有这样一个女儿。
因为自己工作太忙,平日里很少照管女儿。女儿一岁时就被送到了幼儿园,因为都是由丈夫接送,女儿一度被误以为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而女儿小学三年级时,就开始自己做饭。“我记得那时我打得最多的电话就是,今晚我不回去了,如果爸不在家,你要给自己做饭。”但舒群并不为此感到愧疚,放手越早,孩子独立越早。所以她总是对女儿说:“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是父母的事情,所以不需要管。”
在舒群看来,养育孩子不是你天天跟她黏糊在一起,而行动是最好的教育,你坚持做一件事,不撞得头破血流不回头,然后你因为坚持成功了,孩子也就知道了坚持的重要性。而在跟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舒群说自己学到了善良、感恩,这也从自己的为人处事中传承给了孩子。“从地里刨到金娃娃太难,我不赚农民钱。他们有些原来是拿低保的,现在一年能赚下20万元。”
耳濡目染,女儿一天天长大,独立、坚强、懂得感恩。在女儿眼里,不管妈妈的事业做得多大,都是需要自己照顾的人。有一次,舒群要去新西兰看望她,提前打电话,女儿就问:我爸来吗?舒群说不来。女儿就说,那我要准备好每天做饭给你吃啊。末了,女儿抱怨,妈,你没有我跟我爸你怎么生活啊?舒群听了,心里却甜蜜蜜的,因为女儿看似责怪的话,实则是表达对她的无限关爱。
“果树就像一个不会说话的娃娃,你为它付出了汗水、对它好,它一定会将好的果实回报给你。对孩子也一样,父母传导什么给她,就会传回什么给你。在氛围非常好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会差到哪里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