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个性女神莫文蔚

来源:中国妇女网作者:陈婕
巾帼风采 2014-07-24 13:19:00

莫文蔚的脸上写满风情和超强的自信


对莫文蔚来说,性感是一种态度


莫文蔚说,结婚令我更成熟,圆满

性感是一种态度
    那年,莫文蔚为拍摄专辑封面照片理光头,发廊里有很多发型师,每个人都好奇地过来帮忙“刮”两下,因为他们还没有一个人帮女生剃过光头。莫文蔚毫不介意,任由他们把自己的长发一寸寸剪去,心里充满叛逆的快乐。当天晚上,她要去参加一个活动,就穿了一件中国风元素的衣服,顶着光头去了。
    多年后提起那会儿的“出格”,莫文蔚说:“我就是觉得这样好好玩。我十几岁的时候很乖,反而是二十几岁入行的时候开始叛逆。我把叛逆,把各种奇怪的想法,全都投放在了我的表演中。” 莫文蔚就这样一步步走上了“个性派性感女神”的道路。
    对莫文蔚来说,性感是一种态度。在写真集《文丞武蔚》里,有两组非常吸引眼球的照片。
    一组是全裸的莫文蔚裹着保鲜膜,尽显优雅性感的身姿。倘若人们对这组照片的解读仅止步于视觉冲击,那就太不够了,莫文蔚其实是想通过包裹保鲜膜的方式传达一个讯息——艺人需要保鲜,要不断重塑自己,不断有新想法,才能不过期。
    另一组照片是全裸的她用长发覆盖身体。多年来,莫文蔚都是保护动物的积极响应者,“人类与动物共同拥有这个地球”,2004年,她成为亚洲动物基金会首位“拯救黑熊爱心大使”,并以香港地区爱护动物协会的爱心大使身份前往冰天雪地的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拍摄呼吁停止猎杀海豹的宣传短片。莫文蔚通过这组长发披身的照片,呼吁人们不要再滥杀动物,也不要穿皮草,“人类自身的毛发就可以御寒!”
    在接受《杨澜访谈录》的专访时,莫文蔚特别谈到了自己对于“性感”的认识:“我对性感的理解不是说穿得多或穿得少,也不是说一定要露。性感是一个态度,是从里面散发出来的,所以性感不是只有二十几岁的女孩才能呈现。”
 
钟情于表演的艺人
    莫文蔚有着威尔士、德意志和波斯多族血统。祖父莫理士是威尔士人,曾受英国政府委任,到香港从事教育工作,是圣约翰救伤队总裁以及英皇书院的创办校长。祖母罗惠德,生于香港名门望族,世代书香。父亲莫天赐自幼好易,旁及道家、方术。母亲何敏仪,曾是香港电视台高层管理人,并致力于公益事业,为多个慈善团体劳力劳心。
    显赫的家世背景让莫文蔚从小就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尽管儿时的她并不是众人眼中的“第一眼美女”,但因生性活泼,非常讨人喜欢。因为母亲的原因,她有很多与舞台亲密接触的机会,小小年纪就怀揣着将来要从事演艺的理想,只是她从不敢把这梦想告人。“同学们人人都说要当医生、律师,我若说想当明星、歌星,会给人贪慕虚荣的感觉。”莫文蔚悄悄地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跳舞、古筝、钢琴、话剧……十八般武艺都学得有模有样,只待某日一鸣惊人。
    很多人认为,演艺界的人一般不太会念书,但莫文蔚是个例外,她上中学的时候,就被选为香港第一届十大杰出女学生,她用奖学金去意大利继续念高中,然后又到伦敦大学深造,主修意大利文学。如此不凡的文化积淀,提升了她的修养,也让她的思维与众不同,让她在繁花似锦的演艺圈,秀外慧中,创新求变。
    1993年,莫文蔚出道。彼时的香港乐坛非常崇尚“玉女”,莫文蔚不算大美女,嗓音也不是当时流行的“玉女腔”,在那个一线歌手的专辑动不动就能卖到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张的年代,莫文蔚的首张专辑《Karen莫文蔚》,仅仅卖了几百张。然而莫文蔚太爱演艺事业了,她没有因一时的窘境气馁,反而越挫越勇,连别人不敢接的丑八怪角色,她也敢接。1996年,她在电影《食神》中扮演了一个丑得不能再丑的龅牙女。
    至今,莫文蔚还保留着当年用过的牙套,因为这是她拍的第一部颠覆造型的电影。那会儿她和周星驰演对手戏,因为戴着这个牙套,闭不上嘴也就罢了,还会流口水,有时正说着话口水就流出来了;流口水也就罢了,还时不时会喷到星爷的脸上。回忆起第一次看到自己在《食神》里的造型,莫文蔚再次大笑,她说当时现场所有工作人员都说,没见过长得这么难看的人。
    演艺圈从来不缺少美女,但像莫文蔚这样不惜自毁容颜来成全艺术的“拼命三郎”并不多见。她的率性,她的大胆,她的与众不同,让越来越多的导演注意到她,她戏路宽,个性足,最重要的是,她是真正钟情于表演的艺人!“那时的我是一个什么都觉得新鲜的女生,尤其在这个圈子里,每天发生的事情都五光十色,光怪陆离。我还清楚记得,那时很多演员都期待收工那一刻,而我则非常不舍得走,就算已经拍了几个通宵还是想继续留在片场。”
    她那时就认为,如果一个角色能最大程度地诠释出作品的内涵,那么即便角色是丑的,最终传递给观众的仍然是美好的。直到今天,很多影迷和影评人仍然津津乐道于莫文蔚诸多丑态百出的扮相,给了这些角色很高的评价。
    当玉女们年华老去芳容不再时,莫文蔚却靠她的“百变”形象叱咤江湖。

穿着旗袍玩爵士
    去年,莫文蔚推出了进军国际的爵士乐专辑。有人奚落她,毕竟爵士是舶来品,靠这种曲风去进军海外市场,如何拿我们的弱势去震撼人家的耳朵?然而,莫文蔚从来做的都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早在伦敦念大学的时候,莫文蔚就爱上了爵士。鼎鼎有名的英国爵士吧Ronnie Scott’s是她心中的音乐圣地。但那里太火了,就算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票,何况她还是穷学生。有一次,她和几个同学好不容易抢到了票,进去只能看表演,却没钱点东西喝。她如痴如醉地听那些有魔力的演唱,她相信,不管讲什么语言,什么样的文化背景,爵士都是一个感染力很强的音乐类型,在不同的国家演变出不同的面貌。莫文蔚从小学古筝,突发奇想研制了一个电古筝,只要插电,就有很多变声的可能性。那个画面很长时间都浮现在她的脑海里——她穿着旗袍,唱着爵士,弹着古筝,这个场景实在是太酷了!莫文蔚要做华人特色的爵士。
    她特意飞到挪威,与一位资深爵士乐制作人切磋。那天他们在一个小小的录音室里选了一些歌,音乐人弹,莫文蔚唱,唱着唱着,那人忽然停下来,对莫文蔚说:“我很喜欢你的嗓音,很喜欢你唱歌的方法,你的嗓音在说故事,我感觉到了!”在上海录音时,她特意把古筝搬了过去,音乐人一眼看到古筝,兴奋极了,直呼“好棒啊!”
    专辑出来后,莫文蔚回到英国Ronnie Scott’s爵士吧作了一场秀。当年那个在台下既兴奋又囊中羞涩的小女生无论如何不会想到,多年后,一位叱咤华人乐坛的女歌手会在这里表演爵士,而这个人,就是她自己!
    那天的表演,也是莫文蔚演艺生涯里非常与众不同的一次,因为她几乎与最前面的观众零距离,近到可以盯着观众的眼睛来唱歌,用莫文蔚自己的话说“几乎可以亲嘴”。这种因靠近产生的压力是新鲜的,刺激的,也是令她着迷的。
    莫文蔚的现场秀也让英国本地常去Ronnie Scott’s的爵士粉丝们耳目一新。因为去玩爵士的音乐人一般都很随性,简简单单穿着牛仔衫就可以上台。但喜欢反其道而行之的莫文蔚隆重地穿了一条大露背的长裙,惊艳全场。尤其是这位爵士表演者还弹起了来自东方的神秘乐器古筝,将中西元素混搭得如此迷人妖娆,所有人彻底被征服了!

从剩女到盛女
    莫文蔚的《盛夏的果实》是卡拉OK厅点唱频率最高的华语流行歌曲之一。在这首歌中,她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爱情的无奈和伤感。
    多年前,莫文蔚经常调侃自己是一颗“剩下的果实”。她的爱情之路,并不像她的演艺道路一样顺风顺水,虽然绯闻男友不断,却没有一位与她修成正果。2011年,她再度荣登金曲歌后宝座,上台领奖时,突然宣布劲爆消息:“我觉得最好的庆祝方式,就是今年我会结婚,哈哈,我不是开玩笑我是真的,而且最酷的就是,我居然可以跟我17岁时的初恋男友结婚。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要幸福,连我都做得到,那么谁都做得到!”莫文蔚眼泛泪光的结婚宣言震惊全场。
    17岁的莫文蔚在意大利念书时遇到了自己的初恋男友Johannes,两人青葱年少,经常坐在学校附近的悬崖边,面朝大海,分享心中最美的感受。莫文蔚还为他学会了德文。
    这份情感固然美好,但两个年轻人不懂爱情,也不懂得珍惜,总觉得外面的世界还会更精彩,交往两年后,他们分手了。那个德国男生对她说,她仍是他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之后,他们好久都没有见面,直到在一次同学会上,两个有缘人重新相遇,她发现,“哇,他样子没变,我也没变!”更奇妙的是,因为他们的关系只建立在17岁时对彼此的认识。因此在他的眼中,她依然是个17岁的小女孩。爱情之火再次点燃。
    2011年,莫文蔚选择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披上嫁衣,从“剩女”变成了幸福的“盛女”,婚礼上的莫文蔚美丽动人,眼角眉梢都是甜蜜和爱意,粉嫩的妆容让她看起来就像是17岁时那个明媚活泼的少女。
    莫文蔚说:“结婚令我更成熟圆满,重整我的生活。以前人生最大的激情是表演,但家庭社交生活因此失去平衡。我从父母身上学会相处之道,凡事不可想当然,相敬如宾,才是让爱情保鲜的秘诀。”
    已为人妻的莫文蔚并没有被婚姻卷入不自由的围城,她还是那位风风火火在舞台和荧屏前风情万种的性感女星。2014年,莫文蔚开始了深圳、广州、杭州、长沙、青岛、郑州、上海等地的“莫后年代”演唱会巡演。领衔主演的电影《催眠大师》叫好又叫座,四天内票房过亿元,成为2014年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闭幕影片。
    莫文蔚的名字—— “文蔚”两字,出自《易经》:“君子豹变,其文蔚也”,意思是随着时间推移,豹子身上的花纹会愈变愈美。人如其名, 莫文蔚用阅历和从容将让自己永远散发历久弥新的魅力。

莫文蔚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