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雯丽:有爱就有改变

作者:郭一卓
巾帼风采 2014-10-20 14:15:00

 

在参加公益活动过程中,我们爱别人,别人爱我们,大家的心因为爱而柔软,心与心也在爱中相互依靠,相互取暖。公益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也希望通过公益来改变世界。

蒋雯丽恋爱了,这次的对象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我爱你,我温柔的丈夫,我的诗人”,在舞台上,蒋雯丽大声朗诵这首情诗,此时她的身份是话剧《让我牵着你的手》中契诃夫的妻子欧嘉。2014年9月14日下午,由赖声川导演的话剧《让我牵着你的手》在成都如期上演。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契诃夫由于疾病缠身,不得不住在黑海边的别墅里,作为演员的欧嘉在莫斯科舞台上展现他的剧作。那些不能相见的日子,他们靠四百多封书信传递相思。直到契诃夫去世,欧嘉仍写着一封封不知该寄往何处的信。

蒋雯丽塑造的各种女性形象,都对生活充满热情;在现实中,她也是充满爱心的慈善大使。从关爱女性和儿童,到担当“母亲水窖”公益大使,再到为汶川地震捐款,她用自身的感召力和个人魅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得到帮助。

2014年9月15日上午,在成都的演出结束后,蒋雯丽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谈起公益,她颇有感触地说:“选择公益是本着一种初心,通过公益活动,我可以重新认识自己,发现生命的意义。”

爱没有缝隙,与艾滋病患者亲密接触

从2002年开始,蒋雯丽担任“防治艾滋病义务宣传员”已有12个年头。从最初有些担心,到后来拥抱艾滋病人,并与他们一同吃饭、生活,蒋雯丽渐渐地走进了艾滋病人的世界。

至今,蒋雯丽还记得12年前她接到的那个特殊电话:卫生部邀请她担任预防艾滋病义务宣传员,并提出要她拍一个拥抱艾滋病患儿的公益广告。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蒋雯丽说:“表面上,我没有丝毫犹豫,但心里却不停地打鼓。”

那时蒋雯丽对艾滋病的了解并不多,对其传播途径也不清楚。她走进摄影棚后,一个7岁的男孩小强站在她的面前。小强的妈妈是在一次输血过程中,感染了艾滋病。因为艾滋病有很长一段潜伏期,在不知道被感染的情况下,小强的妈妈又把病传染给了丈夫。后来,他们生了小强。小强见到蒋雯丽时很紧张,面对这样一个小男孩,蒋雯丽本能地伸出手,将小强紧紧地拥进怀里。

这是蒋雯丽第一次参与艾滋病的防治宣传工作,目的是要让人们知道,拥抱是不会传染艾滋病的。

“看到宣传片的时候,我都不敢相信那就是自己。”蒋雯丽说。后来,她的朋友、热心观众也从中受到感染:“雯丽,你的拥抱让我们明白了好多从来没有想过的事。”蒋雯丽没有想到,一个简单的拥抱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正是这样一段经历,让蒋雯丽意识到防艾宣传的意义。自从担任了防艾宣传员,蒋雯丽接触了很多艾滋病致孤儿童,小武就是其中的一位。

第一次接触小武时,他只有7岁。当时蒋雯丽的儿子已经5岁了,她想象不出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她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小武是安徽人,父母都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他只能和奶奶一起生活。蒋雯丽曾经问小武,如果把你接到北京来,过上比原来好一些的生活,你愿不愿意。小武摇摇头说,他还是愿意留在家乡,和奶奶住在一起。懂事的小武令蒋雯丽很感动。

在小武12岁那年,蒋雯丽邀请他来到北京,还带他参观了北京天文馆,这是小武第一次知道地球和宇宙的存在。晚上,蒋雯丽带小武回家住宿。吃晚饭时,面对桌上丰盛的菜肴,小武竟然不知道从何下口,因为他在老家从来没有吃过菜。

从小武身上,蒋雯丽看到艾滋病致孤儿童生活的窘迫。“艾滋孤儿,在社会上可能更容易遭受歧视。所以救助艾滋孤儿,为他们献出爱心,是全社会的责任。”

十多年来,蒋雯丽看了很多有关艾滋病的书籍、资料,也走访了很多地方,了解到其他国家防治艾滋病的方法。她总是希望能为这个特殊群体做更多的事,于是,她将宣传防治艾滋病工作中的点滴感受和汲取到的各种知识汇编成书——《雯丽谈艾滋》,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特殊群体,消除社会对他们的歧视。

2014年8月8日,“爱在阳光下——艾滋病致孤儿童夏令营”开营式在北戴河举行。全国五十多名艾滋病致孤儿童参加了这次夏令营,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彭丽媛和预防艾滋病宣传员蒋雯丽也参加了这次活动。

艾滋病致孤儿童夏令营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每一届开营仪式,无论工作多忙,蒋雯丽都会抽时间参加。她说:“每次见到这些孩子,都能发现他们的变化。看着他们健康地成长,我感到很欣慰。”

 

    关爱女孩,援建校舍

2006年蒋雯丽又接受了全国计生委的邀请,成为“关爱女孩行动”的宣传大使。对“关爱女孩行动”蒋雯丽早有了解,但具体的做法,她还不是很清楚。参加“关爱女孩行动”启动仪式时,一位爱心人士的经历让她很受启发。

这位爱心人士叫马志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海城镇下岗工人。少年时,由于家庭贫困、父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马志英早早便辍学了,但她一直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不让那些品学兼优的贫困女童重演自己的命运,自1997年起,马志英开始资助贫困女童上学,并为她们提供免费食宿。

为了给女童们创造更好的条件,马志英一家人挤住在年久失修的土坯房里,把家中最好的三间房子腾出来,供女童们住宿,马志英的家成了“女童之家”。为了维持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马志英节衣缩食,为女童们花费了10万余元。2004年,马志英又建起了两间宽敞明亮的女童书屋。令马志英欣慰的是,女童们没有辜负她的期望,很多女孩考上了大中专学校。

蒋雯丽被马志英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在她看来,这就是一个妇女发自内心、最朴素的关爱女孩行动。启动仪式上,蒋雯丽动情地说:“女孩是未来的母亲,一个没有女性的社会,是不完整的社会,也是缺少了真诚、善良和很多美德的社会。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我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关爱女孩行动,也让更多的人参与这个行动。”

之后,蒋雯丽随“关爱女孩行动”的宣传团奔赴河南、安徽、贵州等七个省、市、自治区。

一路走下来,对于关爱女孩,蒋雯丽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她认为,关爱女孩并不仅仅是解决女孩们的温饱,更重要的是要关爱她们的心灵,让她们对生活充满希望。

参加“关爱女孩行动”,蒋雯丽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分别在安徽和贵州共捐赠40万元,建了两所“培基希望小学”。

在安徽捐助小学是因为蒋雯丽的老家在安徽,这份乡情自然可以理解,但她为何对贵州——“关爱女孩行动万里行”的最后一站,送上这份特别的关爱呢?原来,在参加活动之前,她就了解到贵州的丹寨是一个较为贫穷的地方。当她真正走进丹寨时,眼前的一幕让她惊呆了:教室破烂不堪,窗户上没有玻璃,坐在教室里抬头就可以看到天空。蒋雯丽当即决定,捐出20万元建希望小学。

希望小学建成后,蒋雯丽一直没有机会再到贵州,但她一直挂念着那里的孩子们。2010年4月,丹寨县遭受连续干旱,蒋雯丽听说这一情况后,带着50吨矿泉水、400册图书等物资,又一次来到丹寨,探望了“培基希望小学”的师生。让蒋雯丽欣喜的是,这时的学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教室宽敞明亮,课桌、板凳崭新,操场上铺设了跑道,学生有了自己的宿舍与食堂……看到这些变化,蒋雯丽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对蒋雯丽而言,公益也是一种缘分。她说:“在参加公益活动过程中,我们爱别人,别人爱我们,大家的心因为爱而柔软,心与心之间也在爱中相互依靠,相互取暖。公益正在改变我们的生命,我们也希望通过公益改变世界。”

 

    爱孩子是本能,爱父母是责任

上大学时,蒋雯丽是一个典型的文艺女青年,天天捧着一本书,跟人聊天时觉得话题无聊就一头扎进书里,毫不在意有人说她“特假”。在她看来,只有读书不会浪费时间。除了读书,她还喜欢写东西,生活中时常会写点随笔,只是从不发表。2009年拍完电影《我们天上见》后,2013年底她的首部散文集《姥爷》出版了。

在书中,她详细记录了自己与姥爷相依为命的童年生活,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姥爷的爱与怀念。蒋雯丽说:“姥爷的言传身教让我的内心变得很丰富,心里有爱。正因为姥爷对我的爱,我才能成为今天的我。”

完成这本书后,蒋雯丽收获了一种感觉:“有爱,人活着才有意义。我想把这个分享给大家,我会以乐观的精神和态度面对所有的苦难、悲哀和困难。”

其实,《姥爷》也是在《我们天上见》剧本的基础上完成的。《我们天上见》是蒋雯丽自编自导的首部电影,因为很多人喜欢,所以建议她把姥爷的故事写成一本书,于是就有了《姥爷》。蒋雯丽说,“虽然名字取为《我们天上见》,但实际上电影主要想表达的不是为了让我们在天上见,而是为了我们今天能够更好地与长辈相处。我们的爱都是往下的,爱自己的孩子,孩子再爱他们的孩子。而我却在回忆和追溯对姥爷的爱,是往上的爱。爱孩子是本能,爱父母却是责任,需要被激发。”

《姥爷》出版后十分热销,蒋雯丽将稿酬所得全部捐赠给了两所“培基希望小学”,帮助他们修建图书馆,让孩子们有机会多读书、读好书,是蒋雯丽一直以来的愿望。

“小时候姥爷教我的很多道理,至今我还在向孩子们传递。比如,多帮助别人,自己就会变得越来越好看。”蒋雯丽相信,童年时获得的心灵启迪会让孩子永远受益。

蒋雯丽 公益 慈善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