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瓷胎竹编美化绿色生活
白瓷为胎,竹丝作衣,经纬交错,缠绕成器。自然家工作室创始人谭雪娇通过创新设计和产品推广,让瓷胎竹编这门传统手艺焕然新生,有了贴近生活的温度,多了技艺传承的生命力。文/本刊记者 王婕
不久前,自然家工作室的“千丝扣得一杯暖”竹丝扣瓷竹节杯成功完成了一轮网络众筹,实际筹集资金超过目标资金近三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设计的产品之一,谭雪娇希望,通过融入现代的设计理念,运用新型的推广模式,让兼具美观实用的传统瓷胎竹编手艺,带着温度,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痴于一技,设计推陈出新
四川邛崃的瓷胎竹编,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四年前,谭雪娇来到四川邛崃考察,就迷上了这一工艺。但因当时条件不够成熟,她设计推广这一古老工艺的想法不得不暂时搁置。直到一年前,她再次遇到了竹编匠人游伟师傅,对方的一席话,让她觉得此事迫在眉睫。原来,谭雪娇初到邛崃考察时,当地还有七十多名匠人在从事这项工艺,而今能召集起来的竹编师傅已经不足三十人。要知道,就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邛崃还有上千人在从事相关行业,更有过颇具规模的国营工厂生产各类竹编工艺品,产品销往全国乃至出口,还多次被作为外交礼品赠予外国首脑。
这样的衰亡速度实在是太惊人了!瓷胎竹编工艺恐要绝传。谭雪娇心想,必须通过创新产品设计,让瓷胎竹编融入现代生活,赢得更大的市场。只有看到回报,那些老匠人们才有守住技艺的信心和传承手艺的希望。
瓷胎竹编,又被称作竹丝扣瓷,是竹编技艺里最高级别的一门手艺。据记载起源于清中期,独产于蜀地,因其选材用料严苛,工艺精巧繁复,制作难度极高,最初是作为贡品仅供皇家享用。邛崃山上的万亩竹林,只能选择背阴的慈竹,百斤原竹只可抽丝八两,贵比金银,细如发丝柔如绸缎的竹丝,拉丝编织全凭手工。
慢慢地,竹丝扣瓷流到了民间,现在甚至沦落成了旅游景区里的“民俗特产”:内裹廉价粗粝的瓷胎,外刷劣质俗艳的油漆,竹编图案千篇一律,完全跟不上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为了创新瓷胎竹编设计,谭雪娇专门跑到景德镇去考察选料,最后选定了最好的高岭土,设计出来的瓷,器形时尚,质感温润,白如剥壳鸡蛋。这样的上好瓷器交到竹编师傅手中,仅凭双手和一只镊子一把刀,便把根根纤细如发的竹丝经纬交错地依胎缠绕成形,接头藏而不露,严丝合缝,宛若天成。
谭雪娇工作室推出的瓷胎竹编产品与传统工艺品最大的区别就是,精工细作,摒弃了花花绿绿工业油漆,采用德国进口的食用级木蜡油作为竹编保护涂料,保持竹白、烤茶、深栗等原竹本色,经久耐用又环保安全,十分契合现代人崇尚返璞归真的绿色生活理念。
工于一事,匠人体面守艺
拙朴的球形台面花瓶带着浓郁的中国风,取意于古代名士所钟爱之筇竹竹节的“亮节杯”涵意悠长,工艺精巧的储茶罐器形圆融丰盈,谓之“美人”……通过谭雪娇的再设计,四川邛崃地区的瓷胎竹编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她知道,瓷胎竹编只有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古老的手艺才会有生命力,匠人师傅们才能借此改变生存状况,靠着不错的收入体面地守住技艺。
游伟师傅是邛崃的一位瓷胎竹编技艺传承人,此前是一家竹编工厂的负责人。厂子倒闭后,因割舍不下多年的手艺,他在平乐古镇租下了一家门面房,专卖瓷胎竹编工艺品。近些年,市场衰落,很多手艺高超的师傅都已改行谋生。为了能让老匠人们不放弃竹编,游师傅搭上自己多年的积蓄,不断地从匠人手里收货,可店里堆满的大大小小竹编工艺品因过时守旧,几乎无人问津。他说,做竹子的人,做久了,越做越空。提起“傻傻的”游师傅,他的执着让谭雪娇既佩服又心酸。
如今,与谭雪娇合作的竹编匠人,好几位都获得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他们的手作产品,工艺精巧,有些甚至能达到收藏级别。谭雪娇觉得,这样的手艺值得获得与之相匹配的收入和生活。
通过谭雪娇的设计推广,久居深山的竹编师傅们获得了纷至沓来的订单,越来越多顾客愿意为他们的手艺买单。很多转行打工的匠人又重新回归到了竹编行业中。广东清远的竹编师傅陈运楚以前给工厂打工,每月只能赚到千元收入,和谭雪娇合作几年后,他凭借着过人的手艺,不仅买下了县城的大房子,还供养出了三个大学生,让身边人都羡慕不已。这让谭雪娇很是安慰,她所做的,既帮助了像游师傅、陈师傅一样的竹编师傅们以艺养家,更是和这些肩负传承使命的传统匠人们一起,为“抢救”古老手工技艺而努力着。
执于一念,手艺薪火相承
这次网络众筹竹节杯,很多年轻人的青睐让谭雪娇看到了希望。尽管瓷胎竹编目前仍是小众,但她相信,只要不断努力去开发老手艺的新价值,总能在技艺传承找到新的力量。
1983年出生的谭雪娇,从小就对竹编工艺情有独钟。她在广东高要的家乡也曾盛产竹编,童年的记忆中,午后光影摇曳,风过竹林,善用竹子编制成各种生活器具的祖母,用竹子丝丝缕缕给小孙女编出小桌小椅等各式玩具……坚韧又柔软的竹子,一直是谭雪娇心头久挥不散的情愫。从广州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毕业后,谭雪娇和合伙人易春友一起创办了自然家工作室。他们推出的产品,多是借助传统手艺创意设计,在推陈出新中传承古老技艺。谭雪娇不仅工于设计,更跟着竹编师傅们手把手地学会了竹编工艺,她觉得只有自己读懂了手艺的语言,才能和匠人们对话,做出好的设计。
自然家工作室以竹元素为主打,一直坚守着取材于自然,让自然走进生活的设计理念。在开发瓷胎竹编产品之前,他们主要从事竹丝灯具为主的软装装饰。当年,谭雪娇从一位用竹编鸡笼的匠人那里得到灵感,大胆创意,将竹丝缠绕成造型独特、形态各异的新中式竹编灯罩。创业十年来,获得了业内外的一致认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碧山、苏州诚品书店等很多知名企业都与自然家合作。不久前的竹节杯网络众筹活动,也吸引了如罗辑思维等不少微信公众号,很多人主动找到谭雪娇,希望寻求合作。
谭雪娇说,现在的竹编师傅几乎都在四五十岁以上,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艺,只有得到更多年轻一代的关注和接力,手艺才能真正地得到保护和传承。借助产品创新设计,谭雪娇也在努力传递着一份对于传统文化的敬意。瓷白温润,竹丝缠绕,她希望温暖的手工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绵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