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处不“猎场”
近日,电视剧《猎场》掀起一阵热浪,收获了骄人的播放量、收视率。这部五年磨一剑的良心剧、匠心剧,是金牌制片人张静的又一部倾情倾力之作。
在北京顺义的工作室见到《猎场》的总制片人、东阳青雨传媒公司董事长张静时,直率的她素面朝天,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憔悴。采访时正值《猎场》热播,那天,她和先生张宏震、导演姜伟三个人就播出情况一直聊到次日凌晨四点钟,“心里紧张,唯有互相鼓励、抱团取暖。”语毕,哈哈大笑。看得出,她对目前的播放量是满意的。
这段日子,微博上、微信里,张静总在不遗余力地做《猎场》的代言人。从首播收视夺冠再到上线20小时累计播放量达到8亿,再后来迅速攀升到20亿、40亿、66亿、90亿……影视剧拼杀的猎场中,数据最能服众,也最能安慰人。
张静 金牌制作人,推出过的多部经典剧作曾荣获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白玉兰电视连续剧金奖等
剑走偏锋匠心制剧
身为制片人的张静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也不为大家所熟识。但经她一手推出的电视剧却部部可圈可点,引发了一些社会话题,塑造了很多经典的荧屏形象,成就了不少跻身一线的优秀演员。
从国内第一部反家暴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到谍战剧巅峰之作《潜伏》,再到如今的国内首部聚焦猎头行业的《猎场》,张静的选择带有一种明显的“标识感”。剥离了小情小爱、家庭伦理、古装宫斗等惯用元素,不从讨喜迎合的题材中取巧,她总是试图从“人无我有”的电视剧蓝海拓荒。“创新”是她为团队定下的生存法则,不追随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猎场》的出现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作为国内首部展示猎头行业生态的现实主题作品,它展示着人性的复杂多面,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情,更是以小人物的成长贯穿全剧。职场交锋、危机公关、商战里的“术”与“道”等内容,能启发观众观剧时多一些“智力参与”,捕获戏外的意义和价值。
有人将《猎场》归为行业剧、职场剧,张静对此有不同的认定。《猎场》其实是选择了猎头这样一种看似生僻、小众的行业,从新颖的角度切入,将普通人的命运附着于此,将主人公对于职业、情感、命运甚至人性、生死的表达融入其中,内容超越了行业的局限,更普适大众,并传递出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和职业观等等。
张静看重的好剧不受年龄、性别、偏好的限制,应该是一家老小愿意坐下来一起追剧,甚至还能讨论互动、尽兴其中。《猎场》正是如此,很多人看过后大赞情节跌宕、金句频出,使其在基础观众之外,吸引了大批平时不常看剧的男性受众,收视率一路飙升。
制片人的职业性让这一身份的性别色彩不是那么鲜明,张静的选材甚至有些“男性化”的倾向。比起温和的生活情感剧,她却更偏好剧情起伏、节奏感强、矛盾撞击的情节剧。天生的直觉加上多年经验的积累,常常是拿到剧本大概一看,就能判断这个题材是不是值得做、能做成什么样。
在时间分分钟可以兑现资本的影视行业,与很多同行相比,张静的步伐明显要“慢几拍”,推出作品的产量小,制作周期也长。而她一直没有放弃内心自我要求的“金线”,反而很享受“慢工出细活”。
张静的公司小而美。时隔几年推出一部精品,引发众多的关注、热议,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点赞,这样的满足感,是她多年坚持做好剧的最大动力。
女制片人的“掐尖儿”艺术
在《猎场》中,郑秋冬的人生导师刘量体曾对他说“在猎场,‘用’字说穿了就是一个词——判断”。作为制片人也是如此,无论是找投资、建剧组还是选剧本、定导演、挑演员,甚至是核算成本、统筹拍摄等,要处理好事无巨细的每一项,靠的都是判断。猎头的核心是看人,这话同样也适用于制片人。
张静用“掐尖儿”比喻自己的选择。初到北京时,她和丈夫陪邹静之先生逛古玩市场,邹老师谈到买古董的原则就是“掐尖儿”,这样未来才有巨大的升值空间。这一原则也对此后张静的行事风格影响很大。无论是选剧本选题材,还是选合伙人、导演、演员,她都“掐尖儿”。
张静掐的“尖儿”,一个是“独”,一个是“好”。她选中的多是别人很少触碰的题材,独一无二才能奇货可居,有足够的竞争力。
当年一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曾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对家暴的关注,从一个家庭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很多地方受到启发设立了反家暴热线,身心受到摧残的女性逐渐觉醒,寻求救助。
《潜伏》也是如此,播出近十年,至今同类型国产剧仍难望其项背,成为很多人不断回看的经典之作。大家见到张静,总会说“静姐,我爸这辈子只看了一部电视剧,就是《潜伏》”;“《潜伏》我看了四五遍”……十年间,这样的鼓励不绝于耳。
一部部堪称经典的作品,印证着张静猎剧掐尖儿的眼光精准独到。她选择的朋友、合作伙伴也都有过硬的人品和高水平演技。姜伟的君子之风、孙红雷的敬业精神、胡歌的谦逊真诚……都让张静赞誉有加。这些优秀的人与她携手成就好剧,也在剧外成了惺惺相惜的挚友甚至“亲人”。在朋友眼中,直爽大气的张静更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着大家,“人做得好”也让她在业内有非常好的口碑。
《猎场》总制片人张静、出品人张宏震与导演姜伟(从左至右)
19年炼成的铁三角
张静感恩自己的幸运,从一个小公司稳扎稳打在行业内站稳脚跟、发出强音,并不是自己多厉害,而是靠人品攒出来的好运气,让她找到了事业、家庭中彼此成就的丈夫,遇到了姜伟等好的合伙人,组建了优秀的团队……总有贵人相助,被很多更优秀的人“裹挟”着向前,所以她不敢停下脚步。
入行19年,她和姜伟合作了19年,彼此成就一路成长起来。在张静眼中,人品好、作品好的姜伟是“德才兼备、零瑕疵”,一直敬称他为“姜老师”。
姜伟严谨到较真儿的敬业,肯不惜时不惜力地几年磨一剑。《猎场》拍了五年,姜伟既是导演又是编剧。历史学科班出身的他写剧本、导戏时总给人一种“匠人”的感觉。
剧中有一个桥段,越高端的客户,跳槽的时候越谨慎。男主角举例说,李开复当年进入谷歌,谷歌创始人和高管们都曾挨个骑着自行车到高尔夫球场和他见面。观众们都以为这是个杜撰的段子,没想到李开复却在微博上给出了回应:是真的啊。观众服了,编剧居然连主人公吃饭时随口一说的段子都如此严谨。
出品人、制片人张宏震也和姜伟成了兄弟,两人常常一天十几个小时待在一起,有时把酒言欢直至深夜。两家人更是亲如一家,不仅房子买在一起,几乎每个周末都一起度过,甚至还常常一起结伴去旅行。
这样的感情是在十几年的合作交往中凝结的,也是历经岁月彼此的极高认同感。三个人分工明确,性格又极其互补,各取所长。他们一起推出了《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潜伏》《借枪》《沉默的证人》等众多热播剧,一起见证了很多荣耀时刻,也在共担风雨中成为至交。
姜伟以前比较内敛,只想做编剧,不愿做与各种人打交道的导演。是在张静夫妇的支持下迈出了第一步,作为导演执导了首部作品《沉默的证人》。姜伟拍戏极度认真,有人不满地调侃“拍这么多条,是要做‘电影连续剧’吧?”每到这时,张静和张宏震就会站出来替姜伟说话,将种种质疑、牢骚怼回去,给他最大的支持和信心。
《沉默的证人》播出之前,正好赶上广电总局有要求,涉案剧不能在黄金档播出。这让所有人“特别崩溃”,张静更是焦急万分。
在那段低谷中,有很多人慕名来找姜伟写剧本、拍戏,但都被他毅然回绝了。他说,张静和张宏震支持我拍的第一部戏就折了,我一定要再给他们拍几部戏,在此之前我哪都不去,也不和任何人合作。
因为这件事,姜伟一度得罪了不少同行。时隔多年之后,张静和其他朋友聊天时才无意中听说了真相,这让她和先生深受感动。他们能一路相携、以心换心地走到今天,靠的正是这种情义。
享受和家人一起做“剧漂”
对于自己的职业,张静似乎从来没有过“倦怠感”。她是湖北人,急性子,大大咧咧甚至有些“泼辣”。她说自己也深受“码头文化”的影响,做事有如船行江上,遇事会雷厉风行做出决断并迅速解决,然后“船就驶到了下一站”。
张静的父母都是京剧演员,当年漂在各地演出,从小习惯了这种生活的她,现在依然很享受全家老小跟着剧组各地剧漂的生活,在别人看来家庭工作不分的种种弊端,在她这里却收获了放大无数倍的幸福感。不仅和先生几乎形影不离,小女儿张子嫣更是在剧组长大。
遗传基因再加上从小耳濡目染,子嫣从四岁开始就演戏,在《借枪》《神断狄仁杰》《飞虎神鹰》等多部剧中出演角色,是一名曾获得南方盛典“最佳新人提名”、 江苏电视台最具潜质表演奖等多个奖项的小童星,还在《猎场》中扮演“张嘉译的女儿”曲云筝。
在生活中,张静和张宏震尽可能给女儿优渥的成长条件,但在拍戏时却严苛到“不近人情”。不仅不能迟到、早退,有时一天拍摄十几个小时都要全程跟下来。为了保证主演足够休息,一些戏份不多的演员就要“垫场”,凌晨三四点起床拍戏是常有的事,而子嫣总是充当垫场角色,从来没有因为是制片人的女儿被优待。
那年冬天在卧牛山拍摄《平原烽火》,条件特别艰苦,基本上都是摄氏零下20度的夜戏。7岁的子嫣总是随叫随到,张宏震拿块温温的湿毛巾盖在女儿脸上,用短短的一分钟醒个盹后,立刻就以饱满的精神出现在片场。子嫣很爱干净,可在山里摸爬滚打了整整四个月,拍戏时一声“卧倒”,便“啪”地扑倒在厚厚的土堆里,丝毫不犹豫。
张静夫妇对女儿“吃苦耐劳”的教育严格,所以女儿一向特别懂事,很能吃苦。当年拍摄《借枪》时,子嫣饰演女三号熊嫣嫣,戏份很多。有一天要从驻地赶去片场,因为午睡起来迷迷糊糊,赶路时一脚踩空,从六级台阶上翻了下去,张静吓得一声惊呼。张宏震丢掉手中的东西,跑下去一把抱起女儿,第一句话就是“不许哭,戏场等着你呢!”
女儿果然一声没吭,所有人以为只是虚惊一场。可到了片场,服装师给子嫣换服装时才发现,孩子腰上磕出了一道又粗又深的红印。这让张静和张宏震心疼坏了,至今提起仍很动情。
在事业上张静独立要强、能拼敢闯,可回到家里却是个十足的小女人。价值观高度一致的夫妻俩一直是朋友眼中的“恩爱典范”。大家笑称张静是“少女小静”,连女儿都知道妈妈是爸爸的“脑残粉”。
才华之外,张静尤其欣赏张宏震的人品,都说商场如战场,可他总是以正人君子的方式待人处事,很多对手最后都成了他们的合作伙伴甚至朋友。
《猎场》完美收官后,张静和团队又开始了新的征程。多年来一直关注家暴问题的她,最近在筹划成立反家暴基金去帮助更多女性。身为两个女儿的妈妈,她很关注女性的成长和命运。
未来,张静希望在推出更多精品剧,用好作品服务社会的同时,还能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实现人生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