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在一带一路的中国石油女将
征战海外的“石油B超师”
常有人称赵丽敏是“征战海外油田铁娘子”。走近她才发现,其实她一点都不“铁”,笑容温婉,语气温柔。
接受采访时,赵丽敏正好从伊拉克回国开会并过春节。自2011年参与伊拉克项目至今9年,这是她第一次在家过年。常年在外,感觉亏欠家人太多,回国后,除了开会,她哪儿都不去就“猫”在家里。2018年10月,首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部长会议在苏州召开,中国与17个国家通过《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部长联合宣言》,为推动全球能源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模式新机制。这也意味着工作在海外的石油人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过了年休完假,赵丽敏还将重返伊拉克继续她的工作。
“跟家人一起过年”成了9年间赵丽敏的一大愿望。2010年,中石油在伊拉克第二轮国际招标中成功中标哈法亚油田开发项目。伊方提出一个条件:必须在半年内提交油田初始开发方案。担子落到赵丽敏身上,她放弃了2011年春节假期,读资料、查文献、做类比……哈法亚油田是典型的碳酸盐岩储层,不同于之前接触的其他油田,编制这样的开发方案,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歇气地干了5个月,方案如期摆在了伊方面前,成为当年中标项目中第一个入场作业的,为项目经营抢得了先机。
2012年春节仍然忙。哈法亚油田初始开发方案提交后,还要拿出正式方案,赵丽敏又一头扎了进去,对哈法亚地下进行全面“扫描”,将抽象的地质资料还原为清晰的立体剖面模型,“就像做一个巨大的B超,水在哪儿、油在哪儿、储量如何、构造如何……一目了然,然后再定井位、井网、井距以及井怎么打、如何开采等。”
“B超”精准,措施得当,哈法亚油田提前投产,当年就达到了年500万吨产能,两年后实现了千万吨产能。赵丽敏也因此有了“石油B超师”的美誉。
2013年春节,她依旧未能休息,穿着厚重冰冷的防弹背心,来到了一直做技术支持的哈法亚油田,她的感受是“很亲切”,“虽然初次踏上这个油田,但神交已久。”可穿防弹背心的感觉并不爽,“是两块钢板,挂在身上,前胸贴后背,压得人喘不过气,走不动路,心里还有隐隐恐慌。”得知来的中方技术“大拿”是个女的,伊方又惊讶又钦佩,连连称赞:真了不起!
2016年,赵丽敏干脆由北京移师伊拉克,与家相隔了万里之遥。
赵丽敏从事海外油田开发二十年了,先后参加了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阿曼、苏丹、阿尔及利亚、尼日尔、伊拉克等多个国家十多个海外重大油田开发方案、调整方案研究及技术支持工作,承担了中石油多个海外重大课题的攻关,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十多项,成为央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2018年还当选中国妇女十二大代表。
赵丽敏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东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伊拉克艾哈代布公司高级工程师。中国妇女十二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
铁人家乡石油二代志向:走出去!
对赵丽敏来说,选择“石油”行业一点都不意外。她生在大庆长在大庆,对石油有种天然的亲近感。“家门不远就是采油‘树’、‘磕头’机,身边是穿着翻毛皮鞋的石油工人,从小听着铁人的故事长大,至今仍能倒背如流,石油就像融在血液里一样自然。”高考时她没有犹豫,选择了西北大学地质专业——父辈开采石油,她寻找石油。
毕业后,赵丽敏分配到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国外油气田研究所,从事海外油田开发技术的调研与资料翻译工作。对新工作她很满意,但不久便发现:研究所都是顶级的尖端人才,自己在大学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工作要求,专业英语也欠缺,每次翻译都吃力。1995年,工作两年的她重新变成学生,在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生部攻读硕士学位,这次她选的是油藏工程专业。
三年后,赵丽敏破茧成蝶。1998年,她第一次参加委内瑞拉高勒斯油田开发方案调整研究工作。这是个老油田,有三百多个储量不一的油藏,可以说,她第一次撞上的就是块“硬骨头”。“不能乱,越乱越没头绪。”她稳住神,从最基础的地层对比做起,在一大堆天书似的资料里寻找不易辨别的需要信息,一年半时间,在完成了一百多口油井、四十多个油藏的对比分析后,她有了清晰的调整思路。
慢慢地,越来越驾轻就熟。在苏丹FULA油田调整方案中,赵丽敏针对油藏断块多、储层多的特点,制定挖潜开发方案,部署的55口井单井日产均达100吨以上,实现了油区年200万吨的高产稳产,获得苏方好评。
2016年,伊拉克艾哈代布项目人员告急,赵丽敏听说后有了“走出去”的念头。
赵丽敏并不是“大无畏”。 2003年,她第一次独自出差前往苏丹,心里也是敲着小鼓——怕迷路,更怕遇到恐怖袭击。途经迪拜转机时,偶然碰见了几位外出打工的中国同胞,很自然地攀谈起来。赵丽敏发现,几位同胞都不懂英语,却敢背着包闯天下,那一刻她忽然有了勇气,“至少我的英语没问题。”于是,她成了同胞们的翻译,帮他们换登机牌、过海关,到达苏丹机场后,也是先帮同胞踏上各自要去的车辆,才返身去寻自己的目的地。“我们石油人‘走出去’找油气,凭的不也是这种拼劲和闯劲吗?”
外柔内刚,淡定历险伊拉克
听说她在伊拉克工作,常有人关心地问:适应吗?安全吗?赵丽敏老实回答:刚去不适应,但现在挺好的。
初到海外,英语扎实的赵丽敏没想到交流能成问题。伊拉克英语有浓重口音,每次双方谈话,她都要费力地支棱着耳朵,稍不注意就会懵圈。后来索性连说带比划。几次“尬聊”之后,她渐渐熟悉了对方的发音特点,没事就主动找他们聊天,聊工作聊生活,关系融洽了,沟通也无障碍了。
相对于沟通带来的麻烦,安全更是需要时刻面对的问题。赵丽敏分享了她在伊位克的几段“冒险”经历:飞机场没有地面指挥塔,降落时全凭驾驶员肉眼判断,第一次乘坐伊拉克飞机,心里着实捏了把汗;去位于巴格达的伊石油部开会,心情紧张,脚步紧随“大部队”,生怕自己落单;每次经过检查站,心都会提起来,待检的车辆排成长龙,一旦发生恐袭,怕是很难跑掉……好在一切有惊无险,慢慢地,她适应了。
赵丽敏说,在伊拉克,危险概率是0和1。“没遇到,危险就是0,遇到了,危险就是1。”就在前不久,一家驻伊企业遭到汽车炸弹袭击,防弹玻璃都打碎了,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不过放心,我们的安全措施很好,外出都是专机或专车,还有警方一路护驾。伊拉克人对中国人也很友好,在艾哈代布,中伊员工彼此相处愉快。”
工作中,赵丽敏结识了两位伊拉克女同事。大家一起聊工作、聊家庭、聊父母、聊孩子……她们成了好朋友,但却不能去对方家里做客,因为项目部有规定:不能单独外出。所以除了出差开会,赵丽敏几乎都待在艾哈代布,这让一直在海外工作的她对异国风情知之甚少。不逛街、不购物、不旅游,提起伊拉克的美食美景她一概茫然,有人替她惋惜:你白在国外待了这么久。赵丽敏却不以为然:有失必有得,而且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原来在北京,她只做油田开发技术支持,到了伊拉克,除了负责技术,还参与钻井、施工、采油等方方面面的组织和协调,全方位拓展了工作流程,获得了丰富的油田开发实战经验,对于“想做点事”的她来说,是很难得的经历。而且身在海外,更能感受“祖国”的含义,同胞们也更团结,又因远离家人,更珍惜亲情。“总之,感受多多,收获多多。”
因为喜欢,她对这份工作有了更多的坚持。看上去文文弱弱的她,工作上却很较真。有一次她提出在一个油区布几口新井,伊方不同意,认为没必要。她搬出构造图、油藏图等一堆资料,有理有据地分析地层压力、油储藏量等参数,用事实说话,令伊方心服口服。实施后也确实证明所布的井位产量不错。“所以,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幸福家庭支撑她一路加“油”
外柔内刚的性格来自童年的成长经历。赵丽敏的父母都是大庆油田的普通员工,姥姥姥爷也一直跟他们一起生活。加上六个兄弟姐妹,着实是一个大家庭。
孩子多,父母管不过来,懂事的赵丽敏自小就知道“不让爸妈操心”。放养的她学着自己把一切搞定。没人过问她的学习,但每次她的成绩单都很漂亮;没人吩咐她干活,但家务活她常抢着干。爸妈很少板起面孔说教,只是告诉孩子“做人要诚实、友善、大气……”
爸妈的话潜移默化地成了她的人生信条。她所在的中东研究所,35岁以下的占60%,作为地质学科带头人,她主动承担了“传帮带”的任务。每完成一口新井的分析,她都会把重点和容易出现问题的层段先检查一遍,再毫无保留地把资料分发给年轻人。
赵丽敏负责技术支持的哈法亚油田项目属于碳酸盐岩构造,实现了许多科研突破。而在2012年成都举办的碳酸盐岩学术交流会上,她却把发言机会让给了年轻人,因为“他们更需要成长”。她培养的几名青年科研人员已经成为中东油气田开发的技术骨干和专家。
因为常年在海外工作,缺少对家庭的照顾,“最对不起的是妈妈。”赵丽敏说着有点动情。妈妈身体不好,怕她在国外担心,住院了还轻描淡写。因为经常加班,妈妈心疼,嘱咐她注意身体慢慢来,活儿是干不完的。后来当了全国劳模,妈妈态度变了:“好好干,不能得了荣誉就不干了”。平时妈妈由妹妹照顾,但只要休假回家,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妈妈接过来,“今年在家过年,更要好好陪陪妈妈。”
说到自己的小家庭,赵丽敏很幸福,“孩子在国外读书,丈夫是同行,也在伊拉克工作。”夫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遗憾的是两人虽同在伊拉克,却不在一个项目部,而且出于安全考虑,平时还不能互访,成了近在咫尺的“牛郎织女”,只能尽量把休假时间调到一起。
近几年,石油天然气领域成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重要内容。2018年10月首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部长会议的召开,将共同推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这是中国石油走出去的大好时机,也是时代为我们提供的最好舞台。”
时光也快也慢,日子也短也长。用这句话形容赵丽敏的石油人生很贴切。春节过后,她又要出发了。在家的日子很短,未来的征程很长,她会一直笃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