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上新,为600年故宫庆生

来源:中国妇女作者:文/风清
巾帼风采 2020-12-22 15:00:44

2020年,故宫600岁之际,《上新了·故宫》再度回归。持续推出有热度的文化节目,引领大众探索历史秘密,破解文化密码,毛嘉不断为观众带来文化盛宴。


image.png

毛嘉 华传文化首席内容官,春田影视CEO,《上新了·故宫》总导演。曾先后推出《年代秀》《非凡匠心》《我在颐和园等你》等文化综艺节目,连续三年获“中国传媒年度金牌制作人”


《上新了·故宫》第三季如约与观众见面。凭借前两季的超高人气,节目一播出便迎来同时段同类型综艺节目收视双网第一的开门红。总导演毛嘉并没因此松口气,“其实每季开播时都很紧张,对我来说,之前只是复习、冲刺,开播才是进考场,只有整季节目播完才算正式交卷。”


每个镜头都要精准


第三季仍然沿袭前两季的风格,由故宫新品开发员带领大家寻奇探宝,在千回百转中揭开故宫的神秘面纱。毛嘉解释:“既然是文化类节目,就要保持文化的延续性,让之前喜欢的人一看:不错,还是那个味儿!”


在毛嘉看来,在传承中加以迭代,文化才有生命力。节目做到第三季,亟待突破的是如何既保持原有的特点及精髓,又实现新的升级开发,满足观众诉求。“我们尝试将故宫典型的、未开放区域建筑和文物连接起来,力争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文化输出。”


如果说第一季是对故宫的探索,第二季是对故宫的呈现,第三季则是对故宫的深耕。这一季,不仅有文物的展示,更有对历史的梳理。像故宫的钦安殿,除了藏有明清两朝的文物,还收纳了宋代宋徽宗的玉册。这样一枚“时空胶囊”说明“故宫不仅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建筑,还是典藏了我们整个民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故宫像一根打开的历史时间轴,平时人们看到的只是历史的一个剖面,当把所有的剖面联系起来,就还原了历史的脉络。“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季也是前两季的总结篇。”拍摄三年,毛嘉颇有感触,“每一季每一期甚至每一天发生了什么都历历在目,永远都在自我挑战,自我修复,自我更新。”


毛嘉不愿它是一个“快消品”,“要求每个镜头必须精准,回头再看仍值得品味。”比如摄制组用3D动画复原太和殿明朝原貌,整个镜头仅3秒钟。但为了这3秒钟,团队对每根梁柱的尺寸、每个窗花的结构做了精心考据,并反复比对内檐上的彩画图样,以求“无限接近历史真相。”镜头之外还有音乐,每季音乐都是专业音乐团队精心制作,“哪怕一个音效都要根据内容专门编配。”


但季播类节目有时间限制,不可能像影视作品一样长时间去打磨。为保证节目质量,没日没夜就成了常态。拍摄时毛嘉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但她仍感幸运,因为“能与故宫相伴纪念,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image.png

毛嘉在节目中引入明星嘉宾,让观众用更年轻的方式看故宫


各种谜局中探寻谜底


在故宫拍片很特别,拍之前要提前踩点,之后又可能情况突变。一次拍角楼,毛嘉带着摄制组提前将镜头对好了夕阳的位置,没想到突然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摄像机前一片模糊,不仅夕阳没了踪影,连现场收音都成了问题。那一刻毛嘉用“打仗”来形容,“还不能打乱仗。”摄像师快速用塑料袋罩住机器,她和核心导演紧急敲定几套应急方案……


“不可控因素太多了。”故宫内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贝,文物安全大于天,超级严格的安保让这场拍摄不能随时随地、随心随意。每个星期一,故宫闭馆,从早8点到晚5点是节目组的拍摄时间,“所有的安排都必须精确到分钟,每个镜头都没机会重拍,必须一步到位。”团队人员精简到最少,摄影师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谁知道后退时不小心会碰到什么呢。


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如何使节目内容更贴近历史;如何将学术理论变成大众可接受的电视语言;如何利用电视技术还原历史画面……“总之挑战无处不在。”


拍故宫倦勤斋时毛嘉就被“困”住了。倦勤斋是乾隆花园最隐秘的角落,也是乾隆个人的私密空间。倦勤斋小巧精致,活动空间不大,令人惊奇的是此处却有一个精美的戏台。谁在这儿演?谁在这儿听?他为什么要建这样一个戏台?


乾隆爱听昆曲,但摄制组翻遍所有的史料,也没发现故宫有过戏曲演出的记载。也许当时等级制度森严,皇帝不便公开亮嗓,独自在此做把票友?“当然这只是我们的猜测,但作为文化节目,你不能将这种猜测直接向观众输出。”


如何在不误导观众的情况下表达这种可能性?节目组请来演员模拟表演,最后表现出“最有可能发生的几个场景”。但要重现乾隆登台的场景很难,“倦勤斋空间小,不能实地拍摄,以免破坏文物现状,只能做摄像空间采集,后期再通过动画合成。”


为此,毛嘉和团队在动画大棚干了整整一夜,每个细节都与实地素材反复比对,丝毫不敢偏差。工作结束已是第二天清晨,但合成的画面“不能再完美了”,每个人都很激动:“天啊,我们做到了!”后来节目上线,观众发出质疑:怎么能在文物密集的宫内拍摄呢?节目组赶紧解释:是后期动画合成的。就连参与表演的演员周一围也惊呼:“我真的在这儿演出了吗?”


故宫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学中文的毛嘉为此狂补历史与考古学、建筑学研究资料,除了大量阅读,她还下载了各种音频,走路听,坐车听……就是想在纷繁的信息中剥离出有效的知识点。有时为了一个问题,她要和文物专家反复沟通,还要就专家提供的信息做延展性阅读。同一文物,除了故宫专家,还有社科院专家、档案馆专家……整个文博系统都有不同观点,“谜局太多,总在探究谜底。”但毛嘉喜欢这种“未知”的感觉,因为未知是求知的动力。


以年轻的角度看故宫


毛嘉在进入电视行业后不久,开始接触文化类节目。2011年,她首次以执行制片人和总导演的身份制作了文化综艺节目《年代秀》,不久又推出了以寻访中国瑰宝级文化与技艺为主题的《非凡匠心》。至今她都感谢这些经历带给她的基础积累,“否则我不会对故宫的历史古建那么了解,理解那么深刻。”


2018年,故宫博物院计划推出一档文化节目,为故宫即将到来的600岁庆生。因为《非凡匠心》的成功,毛嘉有幸获得了这个机会。拍摄之初她就定义了一个方向:以年轻的视角看故宫。“因为年轻人是传统文化的接力者,希望更多年轻人走近故宫、了解故宫,陪它一起过600岁生日。”


每期节目都设置了文创环节,“邀请大学生参与文创设计,以故宫文化为元素,契合当下审美,推出当下新潮的文创产品。”古老的文物因此“活”了起来,此时的故宫与年轻人之间不再只是单向输出,而是有了互动——故宫向年轻人输出传统文化,年轻人输出他们的理解和表达,历史与现在建起了一条时光通道。


600岁故宫因为有了青春的味道而活力四射。年轻人对故宫的热爱,毛嘉并不意外,“年轻人并非对传统文化无感,文化积淀也并不意味着故纸堆,只是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频率去对接他们的话语体系。”《上新了·故宫》用一种更年轻更广普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正是呼应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前两期我们是邀请制,今年我们联手20所高校,采取的是PK制,各种新颖时尚的文创产品令人叫绝。”

节目持续发热发酵也让毛嘉成了媒体焦点,如何做好一档文化节目?毛嘉的回答不犹豫:“责任感最重要!你必须对作品的每句话负责,每个细节都要经得起推敲,每个画面都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而不是仅凭自己的理解和喜好推出一家之言。”


《上新了·故宫》正在热播,毛嘉的“考试”也在继续。毛嘉说,故宫是一座挖掘不尽的宝藏,即使“考试”结束,她也会源源不断推出相关的文化类题材节目。因为“用电视节目的形式记录和表达今天的我们对历史文化的理解,这是值得花很长时间坚持去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