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硕:温情关爱少年,法治护航成长

来源:中国妇女作者:文/本刊记者 陈晨
巾帼风采 2021-06-29 14:06:42


image.png

《中国妇女/法律生活帮助》封面人物:秦硕


初夏的北京阳光和煦,微风拂面。在海淀区法院审判大楼前高高的台阶上,百余名来自中关村二小的孩子们行队礼注目国旗冉冉升起,胸前的红领巾鲜艳夺目,更衬着一张张小脸朝气蓬勃。


这是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举行的“六一”开放日活动。庄严的升旗仪式后,秦硕带领少年法庭的法官们给孩子们讲党史、上法治课,内容生动,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多年的少年审判经验让秦硕有一种特殊的亲和力,孩子们在她身边“乖乖听讲”,还会和她说心里话。


image.png

秦硕 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刑事审判庭(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副庭长、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


终身帮教,给人生另一种可能


从事少年审判工作近十年,很多孩子爱和秦硕说心里话。一次帮教后有个孩子问她:“法官,我能跟你回家吗?”秦硕问为什么,孩子说:“因为我觉得法官的家比较幸福!”秦硕有些心疼,告诉他:“你的家以后一定会变得更好。”孩子看着她点点头,目光充满信任。工作中许多这样的感动瞬间,让秦硕无比热爱自己的事业。“少年法庭法官挽救的不只是孩子,更是背后的家庭。给孩子一个重回正途的机会,他们的人生往往超出你的预期。”秦硕说。


刚当法官时,秦硕不是这么想的。2001年她大学毕业,进入海淀区法院审理普通刑事案件,她依据案情量刑,崇尚法不容情。然而,2012年她进入少年法庭接手的第一个案件,改变了她的想法。


那是个高中生持刀抢劫案。据法律规定,犯抢劫罪应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有加重情节,可能要判10年以上。见到孩子的第一眼,秦硕心里一颤。面前的男孩和她想象的少年犯太不一样了,他白净斯文,还有些害羞。秦硕了解到,男孩成绩名列前茅,与亲友相处融洽,父母是各自领域的精英。这样一个孩子,为何走上犯罪道路?


秦硕与男孩反复沟通,他终于袒露心声:父母要求他事事要做到完美,却从未给他应有的关爱。父亲每天都和他探讨时事、军事、国际关系,培养他的眼界和分析能力;母亲则督促他学习。他的生活就像编程操作的机器人,不能稍有偏差。


“我很羡慕同学,他们的父母会问孩子‘晚上吃什么’,爸妈从来没有问过我。我们一家在一起从来都是各自看书。”孩子低着头说道。


事发当日,孩子看新闻准备和父亲讨论问题,母亲却埋怨道:“还看电视!考不上大学可没人养你。”这句话点燃了孩子一直以来的委屈和不满,他被愤怒冲昏了头,离家出走后持刀走进附近大学抢劫,只为证明不靠父母也能养活自己。


当得知抢劫的严重性时孩子懵了,以前没人给他普及相关法律知识。父母竟然也不知道严重性,还一再问秦硕:孩子什么时候能回去上课?


经过心理疏导、跟踪帮教,孩子逐渐打开心结,理解了父母的苦衷,父母也深刻反思了教育方式的不当,家庭气氛变得温馨了许多。取保候审期间,男孩考上了名牌大学。


这个案子的庭审也十分温暖。被害人谅解了孩子,还一再在法庭上开导、鼓励他,怕判决影响他的录取调档。等到大学调取孩子档案后,秦硕才对其判处缓刑。


判决后秦硕一直追踪这个孩子,帮他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孩子一直成绩优异,缓刑考验期满后出国留学,目前已完成学业回国工作。几乎每年,秦硕都会和孩子一起吃顿饭,聊聊近况。


在少年审判的岗位上,秦硕经手七八百件案子,类似情况很多。她因材施教,为每个失足少年量身定制改造计划。她收获的不仅是感动,也见证了孩子们的重生。


2021年3月,秦硕作为一线少年法庭法官的代表,应最高人民法院邀请亮相《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


“判后跟踪帮教是少年审判特有的延伸工作。需要法官根据孩子情况,陪伴他们成长。既不能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又要适当干预其行为。”秦硕如是说。“帮教是‘终身制’的,只要孩子需要,我们永远都在。”这是秦硕对孩子们作出的承诺。


image.png

秦硕给北京中关村二小的学生们普及法律知识


传承事业,34年风雨兼程


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成立于1987年,是我国第一批少年法庭之一。这里的“法官妈妈”尚秀云被社会广泛熟知。“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法院首批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全国少年法庭先进集体”等荣誉,让这块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34年来,少年法庭跟踪帮教罪错青少年1000余人,无一再犯。其中70余人考上了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内的院校,400余人进入各类职业院校。 


少年法庭先行先试,不断探索。1989年首次尝试对判处缓刑的未成年人适用减刑;1991年引入社会调查,让帮教有的放矢;1992年,威严的审判席变成了亲切的“U型法台”,这也是后来各地少年法庭普遍采用的模式。


为了给孩子重启人生的机会,1997年少年法庭开始适用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为了探索孩子犯罪背后的原因,2001年邀请心理专家介入案件,参与庭审。为了纠正问题少年背后的“问题家长”,2013年更是在全国率先适用亲职教育制度,给失职监护人上课。


成为新一代少年法庭法官,秦硕深感肩负殷殷重托与深情厚望。秉承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秦硕和同事们探索“首审责任制”,即在管辖允许的前提下,同一个孩子身上发生的刑事、民事案件,都由少年法庭同一个法官负责,并在2014年开始适用。


秦硕近期审理了一个小学女生在校摔伤的案子。女孩上舞蹈课时,由于下腰动作没有保护而摔倒,造成“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腰椎以下完全瘫痪,一级伤残。学校积极赔偿,但赔偿费用不是一次性的,随着孩子长大,其康复、护理费用等都会不断增加,需要在未来几年陆续起诉。


案子适用首审责任制,结案后秦硕一直和家长保持联系,指导他们收集费用凭证。如果家长未来就新产生的费用告到法院,案子都由秦硕负责。这样就省去了重复陈述案情、举证质证等各种麻烦,也有助于统一裁判尺度。得知这项制度,女孩的父亲感动地说:“听到一直都是秦法官,我就安心了!否则以后这么多年,真不知道怎么面对……”


送法进校,前置预防护航成长


“随着社会发展,我们接触的案件反映出越来越多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风险,但这些风险点的公众知晓程度很低。”秦硕说,如果家长、学校等对风险没有足够预判,孩子难以保护自己。


曾经有个案子让秦硕非常痛心。有个高中女生,因为课业繁重,心理压力无处诉说,于是下载了探探、陌陌等交友软件,认识了一个自称读大学的男生,和他逐渐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谁知见面后她才知道,对方是个30多岁的成年人,第一次见面他就将女孩拉入车内实施性侵。此事让家长十分悔恨,因为此前孩子一说心里话,他们就训斥,或是根本不听,导致与孩子缺乏沟通。秦硕也非常揪心,因为这些危险都有迹可循,如果加大宣传,孩子可能不会误入陷阱。


秦硕担任多所中小学的法治副校长。少年法庭成立以来审理了1.8万余件案子,是丰富的“教材库”。为了把不断发现的新问题前置到预防环节,秦硕和同事们不断将案子转化成“教材”,给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授课。比如,秦硕发现通过网络交友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较突出,就会在讲课时加入这方面的内容,分析如何预防。发现以“未成年人解锁网游”为幌子的骗局出现,她就将真实案例加入课程。6月1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实施,秦硕也刚刚完成了对多所学校教师的相关培训。


保护未成年人,预防工作要做在前面。秦硕带领法官们探索出了“2+1+2”防护型少年审判“海淀模式”。中间的“1”是以审判为中心,前面的“2”是警示加预防。后面的“2”,则是常规的帮教和救助。做好预防工作,近年来辖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显著减少,孩子的法治观念和自护意识不断增强。


少年审判是需要不断探索的事业,法槌起落间关乎孩子前途。“你会发现很多法官一旦固定在少年审判岗位上,就没有再变动过,少年审判成了他们毕生的事业。这是因为少年审判,给人爱和希望,并决定一生。”秦硕说。


封面人物 秦硕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