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针引线,绘制幸福画卷

作者:文/张静雯
巾帼风采 2021-07-14 16:27:49

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传承人黄春萍30年间,坚持不懈传承和推广汉绣文化和技艺,让传统汉绣重现光彩,也带动了一方妇女创业就业,实现美好生活。

image.png

黄春萍 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获得者,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传承人,湖北省首席民间工艺传承大师

单看图片,没人会认出如此精美绝伦的画作竟是一幅幅绣品,油画的光影质感、水墨画的灵动俊逸,丰富的题材,无不令观者震撼,这些绣品便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它们均出自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获得者、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春萍之手。

image.png

汉绣作品《铁血肇端》

以针为笔,绘就锦绣人生 

“汉绣是流行于湖北省荆沙、武汉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承载着楚文化的汉绣以楚绣为基础,构思大胆、色彩明艳、画面丰满、装饰性强,处处流露出楚风遗韵,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黄春萍说起汉绣文化如数家珍,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姑娘,从小到大,她眼睛里看到的都是奶奶和妈妈妙手创作的刺绣作品;耳朵里听到的都是邻里阿姨们对于刺绣手法的探讨。在艺术的熏陶下,初谙世事的黄春萍仿佛水到渠成般拿起了针线开始创作,10岁就有了第一幅有主题的汉绣作品《花鸟》。

学手艺的日子里,黄春萍每天苦练12小时以上,手指常被刺破直到麻木。“想要绣得好先要画得好”,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她考进了广州美院服装专业,有了书画基础,黄春萍对刺绣更加得心应手。国画所用的渲染、设色等,她融入刺绣技法来表现。

从广州美院毕业后,黄春萍进入武汉绣花厂从事汉绣设计,经过仔细研究,经验丰富的她对机绣方法进行创新改良,创造“机仿手”新方法,使得机器绣出来的作品,如同人工绣品一样逼真、灵动,为绣花厂创下不菲的收益。

在黄春萍看来,机绣虽然比手绣更快,产量也更高,但手工传统汉绣却更有生命力。所以,30年来她从未停止过钻研与思考,每天保持10小时以上的刺绣量。“融合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表现效果为一体,似画非绣,似绣非画,是我对汉绣艺术最高的一种追求。”

记得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时,黄春萍流着眼泪看新闻报道,她突然被一帧电视画面深深震撼,那是北川中学倒塌后,仍飘扬在校园上空的国旗,黄春萍忽然萌生创作一幅作品的想法,她要以线为笔,来表达中华民族的坚韧与顽强。

568万针,800余种色线,历经整整一年的时间,近1平方米的作品——《屹立的国旗》终于问世,作品通过运用线条粗细对比,近粗远细、近密远疏、厚薄变化,来创造自然、虚实相间的立体感,利用针法排列角度、方向的变化呈现刺绣特有的丝光效果,远观真实生动,近看出神入化。“在一片灰暗的荒芜中,一面鲜红的国旗高高飘扬,仿佛一团跳动的火焰,点燃了人们灾后重建家园的希望。”

她把这幅作品捐献给汶川县,被汶川地震博物馆永久收藏。与此同时,因立意高远、技艺精湛,这幅作品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而黄春萍也被评为“汶川县荣誉市民”。

image.png

汉绣作品《屹立的国旗》

指尖传承,“手”候心中希望

2011年,黄春萍的“锦绣坊”被武汉妇女创业中心成立的“武汉巾帼手工创意联盟”选为副会长单位,让汉绣声名远播的同时,还创造了更多的社会价值。

30多岁的杜先姣是位重度肌无力患者,虽有一份工作,但她总觉得人生没有方向。在家人的鼓励下,她开始跟随黄春萍学习汉绣,极有天赋的她一上手就学得很快。在黄春萍的重点帮扶下,她已成为区级汉绣传承人。但凡有社会活动,黄春萍都会把她推到台前展示汉绣技艺。在杜先姣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来到“锦绣坊”学习刺绣技能,为他们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窗。

2012年4月,黄春萍趁热打铁投资近100万元为残疾人和下岗女工开设了汉绣培训基地。“锦绣坊”汉绣工作室每年至少培训100名残疾学员,学员杨君琴、周海云在全国第五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名列前茅。在传承汉绣这一传统技艺的过程中,实现了人生价值。

工作室成立的前几年,黄春萍也曾为汉绣后继无人担忧,但很快愁云散了。“传统文化进校园,家长学校都支持,小学生们也非常喜欢。”黄春萍高兴地说,刚开始一个兴趣班招30个孩子,由于想学的孩子太多,教室和汉绣材料受限,老师们先一个个“面试”,选拔出会穿针的小学生,没想到大家都会,原来私底下在家里已经学会了,面对可爱的孩子们,黄春萍一个都舍不得不要,最后决定按照报名先后顺序,从原计划的30人扩充到50人。如今,湖北省有十多所高校、小学开设了汉绣课程,汉绣的种子在孩子们小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除了在校园里教授汉绣技艺,黄春萍还有一段“特殊”的经历。2018年3月,湖北省、武汉市女子强制戒毒所的工作人员找到黄春萍,希望她能够为戒毒人员教授刺绣,黄春萍没有任何犹豫,一口答应下来。

黄春萍带来的汉绣受到热烈欢迎,“强戒所的学员在汉绣学习中获得了文化传承的荣誉感,也拥有了回归社会后的谋生技能。”最让黄春萍难忘的是,强制所学员们每次很盼望她的到来,课后依依不舍。武汉戒毒所也专门开设了汉绣展厅,其中精美的《龙》《凤》两幅作品还被国家司法部选中,带去澳门参加公益拍卖。

乡村振兴,绣出美好新生活

2020年4月,高桥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孙志国找到黄春萍,请她到湖北省政协办公厅对口扶贫点房县化龙堰镇高桥村给留守妇女传授汉绣,高桥村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当时是重度贫困区。

正值疫情期间,黄春萍将刺绣所需的材料寄到高桥村,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培训。妇女们都是从零开始,黄春萍不厌其烦地反复教学。

6月7日,经过7个小时的车程颠簸,黄春萍及团队的老师们抵达高桥村,首期汉绣技能培训班正式开班。在为期5天的培训课上,黄春萍给40多名留守妇女讲授了汉绣基础针法,教大家在绸缎面料上绣“福”字和牡丹花。回到武汉后,黄春萍每天和学员们进行视频交流,确保她们都能熟练掌握汉绣技艺。

高桥村有一位年轻妈妈周沁,女儿三岁了,家里十分困难。开始时她对汉绣一点儿都不感兴趣,觉得自己笨手笨脚肯定学不会,黄春萍边教学边聊天鼓励她:“每个女人都有天分,你一定要好好坚持下去,你真的会喜欢上的。”在黄春萍耐心的鼓励下,周沁一边在家照顾女儿,一边学习汉绣,黄春萍将周沁做好的香包回收,哪怕初期做的稍微粗糙点,她也照收不误,就这样,周沁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还带动越来越多的妇女到自家学习。当地妇联看到这样的情况,给周沁家挂了“妇女微家”的牌子,资助她们用绣品装饰布置周沁的家,现在周沁靠出售汉绣作品,每月收入能达三千余元,她美滋滋地说:“没想到绣花就能轻松挣钱。”

经过学习,学员们可以独立制作香囊、手帕等汉绣产品。黄春萍联系国药大师,专门研制香囊配方,她教授学员制作的“防疫”香囊,大受客户好评。香囊和手帕的订单已排到了一年以后。不久前,获评湖北省技能大师的黄春萍将10万元奖金,全部用于帮扶留守妇女购买汉绣材料。她说,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越来越多的妇女通过指尖实现增收致富。

谈及未来,黄春萍打算在做好汉绣传承的基础上,再多做些突破和创新,希望作品不仅有“似绣非画,似画非绣”的高超艺术效果,更能描绘和见证新时代。从2018年黄春萍就开始制作的“武汉八景”长卷,预计今年绣成,展现武汉风貌,绘就美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