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水”走山村,绿水绕人家

作者: 文/张素军
巾帼风采 2021-08-27 11:30:18

从成功打造首个村镇安全饮水示范工程起,雷晓玲率团队已为重庆山区数万居民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她希望未来可以“打开龙头就能喝”,这一天正在一步步走来。 

image.png

雷晓玲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低碳与生态环保研究中心负责人,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2020年度重庆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及中国科协代表大会上讲话中提出的四个面向,让我信心十足,动力十足!我是学水治水的,就是要把最前沿的治水技术转化为科技成果服务于大众。”采访雷晓玲,先被她充满激情的开场白感染。


科研脱离市场,就是空中楼阁

这些年,雷晓玲的足迹遍布重庆的大山大河,采访时她刚刚结束三峡库区安全饮水的调研走访,“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在这里最方便亲水近水,知水治水。”

与重庆结缘像一场偶遇。彼时雷晓玲在一家外企水务公司任部门副经理,因出差来到重庆,立刻就被重庆的秀美山水迷住了,“它的地理、地貌、水资源、水环境等都与我的专业相关。”这里能够学以致用,有施展抱负的舞台,几乎没有犹豫,她就决定留下来。从此重庆成了她的主战场,也成了她事业的分水岭。

文静秀气的雷晓玲曾是令人羡慕的学霸,高考时数学满分120分她考了119分,顺利成为清华学子。选择环境工程专业则是受父亲的影响。父亲曾在县里分管环保工作,他告诉女儿:“环保是未来的、有前景的、全面交叉的应用学科。”

读研时她师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博士、治水专家张晓健教授,跟着导师一起做课题。“做焦化废水生物降解试验,所有的水样都要自己到焦化厂去取,拎不动,只好连拉带拖往回拽。废水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得一路屏住呼吸。实验24小时不间断,要住在实验室,每隔半小时记录一次数据,哪怕半夜也要爬起来……”

艰苦没把她吓跑,反而让她看到了国家对环保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更坚定了她做环保的决心,“一件事越困难、越艰巨,越要坚持,也越有意义。”

1994年,硕士毕业的雷晓玲被“抢”到了深圳市水务局。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水治理技术也是中国先进技术的一种代表。从事了8年的水务管理后,雷晓玲摸清了行业的痛点及需求,她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辞职,做专业技术研究。此时的雷晓玲目标非常明确:做饮用水治理。她前往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深造,继续学习环境工程,主攻超滤膜净化水技术。毕业后,又入职世界500强外企水务公司,从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市场运营完整地“走”了一遍。经验告诉她,“科研必须与市场相结合,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image.png

雷晓玲带着团队做水质检测

高海拔净水工程,百姓喝上“放心水”

2005年,雷晓玲与重庆邂逅,并在此安营扎寨。她到山区各地走访,了解当地居民的饮水状况,结果发现:浊度高、细菌超标是许多山区饮用水存在的共性问题,而超滤膜净水技术正好可以派上用场。

她把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反映给导师,不仅得到了肯定和支持,导师还专程从北京赶到重庆,与她一起进山调研。山里没有高铁,他们坐上绿皮火车,钻山越洞,咣当一夜才到达目的地。山上没有路,到处荆棘遍布,前后要踩着脚窝攀爬。但山里人热情,听说他们是来治水的,更是自报奋勇带路,“那种信任与渴望让人感动,同时感到了肩上的责任。”

超滤膜净水技术虽然先进,却不能照搬,因为进口膜成本太高,无法在乡村普及。愁眉不解之际,雷晓玲得知海南立升净水科技公司是一家做滤膜的企业,一联系,董事长也是清华人,校友之间增加了信任度。听说她想要解决山区百姓饮水难问题,校友很支持,欣然提供了公司的国产滤膜。

有了技术和设备,又经过一轮轮科研开发,超滤膜净水技术终于实现了本土化。

一次交流会上,雷晓玲向与会者介绍超滤膜净水技术,在座的重庆市綦江区一位领导听进了心里,会后找到她:“我们的高庙坝水厂水质较差,用了很多办法治理也没效果,你能不能帮我们看看?”雷晓玲随后到高庙坝调研,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当地水厂工艺落后,一旦遭遇汛期,水库、河流等地表水污染,原有的水处理设施就会超负荷运行,导致水质超标。村民们抱怨:“洗过的衣服第二天就变黄了。”当时高庙坝正在搞山区旅游,因水质差,游客稀稀拉拉。

2015年4月,高庙坝水厂改造正式启动。为了让老百姓早一天用上放心水,雷晓玲和团队加班加点:“通常是白天到现场取样,晚上回市区做检验,出完检验报告已接近凌晨,打个盹又接着开会讨论……”

水厂大都建在山上,山路又陡又险,加工好的设备拉到山下,只能大车倒小车,再一点点往上挪,实在挪不动就要人拉肩扛。雷晓玲和团队在水厂做技术指导,轮班值守,设备随到、随安装、随调试,忙得不分昼夜。

当年6月,海拔1100米的“高庙坝超滤膜一体化净水技术示范工程”完美亮相,村民奔走相告,兴奋地跑来说:“我们的水变清了!”“那一刻我比村民还高兴!”雷晓玲至今感叹不已。


水清岸绿,乡村振兴梦想成真

治水多年,雷晓玲养成了特有的职业敏感。去年年初,疫情来袭,当人们都在严防病毒飞沫传播时,她已着手水污染方面的防控研究。2020年2月5日,中科院委托她主编关于水污染方面的疫情防控指南,居家办公的她又开启了加班模式。

防疫也是战役,必须争分夺秒。她日夜伏案,仅用了20天便拿出了初稿。然后审核、校对,2020年3月20日,《水污染方面的疫情防控指南》正式公开发布。事后证明未雨绸缪非常必要:2020年4月13日,西班牙研究人员在当地的废水样本中发现了新冠肺炎病毒。

《指南》针对性地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级分区、远近兼顾”的水安全与水环境保护防控理念,引起了斯里兰卡、肯尼亚、伊朗等一带一路沿线16个国家的浓厚兴趣,应上述国家政府部门的邀请,雷晓玲为30名相关机构学员进行在线培训指导,并将《指南》翻译成英文。“我们建了个群,大家在群里交流,都说我们的措施很实用。”

一晃人生过半,雷晓玲从清华学子成长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治水专家,16项自主研发专利、4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奖励、5部学术著作主编……

“但科研的意义并不在于你拥有多少科研成果或奖励证书。”雷晓玲说,“像高庙坝,因为水变清了,百姓生活安稳了;游客来了,旅游兴旺了;乡村富了,人才回归了……为老百姓办实事,这一系列变化都是递进式的,最终带来的是乡村人文环境的提升和乡村振兴的希望。”

对于未来的乡村饮水,雷晓玲描述了这样一幅蓝图——功能全面、布置紧凑的一体化集成净水装备遍布乡村,自动化、智慧化膜技术产品直通家中,打开龙头就能喝水;山区水源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工业污染也会更少,再加上水处理新技术的加持,水会更清澈,口感也更好;用水成本将会降低,现在许多人弃自来水不用而用矿泉水,加大了用水成本,当超滤膜净化水技术普及后,人们将不再依赖矿泉水;科技进步会使检测、处理手段更先进,水质会进一步提高……总之,饮水不再是困扰乡村发展的短板,山青水秀的风光将使乡村成为真正的世外桃源。

雷晓玲眼睛闪亮,语言生动,极富感染力:“当然,未来尚属梦想,但奋斗能让梦想成真。这需要几代人的接续努力,我愿意和团队一道为梦想奋斗,为乡村振兴加油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