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亲密关系
编者按:
无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让我们表现的多么含蓄、内敛,但我们内心对亲密关系的需要、渴求不输旁人,只是我们不习惯分享亲密,讨论亲密。亲有别,密有方,两个成天腻在一起的人,不一定很亲密,而两个相对独立的人,并不代表不相爱。我们体验的是真正的亲密,还是表面的团结?在今天的中国家庭,我们怎么做到沟通无碍,亲密有间?
中式亲密里的“色难”
丁兆云 企业高管
在公交站牌等车的光景,看到一个老人在查看公交线路,距离他几米外的老太太蹒跚过来,脸上写满焦虑,大声问:“这是往东的吗?”老头子不耐烦,看也没看她,没好气地大声吼她:“不是往东是往哪儿的?!”老太太被他这一吼便不吱声了,却仍是怀疑的神情。
车来了,我跟在两位老人后面上了车。老头子对腿脚不便的老太太在上车前后并没有特别的搀扶和关照,就像她是个陌生人,一路看都没看她一眼。我站在那里,忽然替那个老太太委屈起来。
他们显然是一对老夫老妻,年纪加起来估计有一百五十岁了,共同生活在一起至少也得四五十年了吧?漫长的日子里,这样的跟对方讲话的态度,恶言相向,没有好的脸色,另一方该怎样才能承受?或者,他们彼此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表达,这就是人家相濡以沫、朝夕相处的生活方式。我一个路人甲,只看到这一幕场景,如何就觉得人家委屈呢?
想起我已经过世的姨奶奶和姨爷爷,姨奶奶一贯强势,我偶尔去北京时在他们家住过几次,常听到姨奶奶说姨爷爷的不是,有时甚至陷于对他家人的指责中。八十多岁时,姨奶奶还在背后咬牙切齿地说:“这个老死鬼,我要不是这么大年纪了,就跟他离婚!”但若哪一天姨爷爷遛弯晚回来一会儿,姨奶奶就跑到窗前一遍遍看,不安地说:“这个老死鬼,怎么还不回来!饭都凉了。”她和他,共同养育了四个孩子,其实是彼此挂念的啊。
“我们最大的错误是,总是把最坏的脾气、最难看的脸色、最伤人的话语,给了我们最亲近的人。”多年后,我看到这段话便有了更深的感触。
也许,这就是他们彼此熟稔的恩爱方式吧?但也总有一点遗憾,如果在共同的生活中、平实的日子里,能够彼此地相互间好好说话,是不是会让我们这些晚辈看起来更觉得他们是幸福的呢?尤其自己当时还未成年,看到他们那样,心里暗下决心,一定不和亲爱的人那样相处。
《论语》记载,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子曰:“色难。”意思是(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公交站牌偶遇的那一幕,姨奶奶家里的场景,让我觉得婚姻里,跟没有血缘关系的另一个人共同生活的几十年,也是“色难”。“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和颜悦色,其实是内心深爱的外在表现吧。中国式的家庭,传统的婚姻里,鲜见亲密的表达,不轻易流露情感。可是,如果经常对至爱亲人表现出蔑视和不耐烦,尤其是在外人面前、在公众场合对另一半没有好脸色好脾气,一定会让对方难堪、不安、不悦,甚至惶恐吧?毕竟我们追求爱情、走进婚姻是冲着美好向往和幸福生活去的,“我们相遇不是为了生气。”
曾经认识一对夫妻,因为家庭琐事大吵一架恶语相向,便互不讲话。当年还没有“冷暴力”一词,现在想来,就是家庭冷暴力了。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相互不理不睬,不得不进行的沟通让儿子做传话人,彼此形同隐身人。那样的日子大概过了几个月,男人因一场车祸离开,女人撕心裂肺:“我竟然好几个月不理他啊,现在想说话都说不上了……”
我一直在想美好的婚姻中是否真的有“从来没红过脸”这回事儿,也许有,那两人性情必定都温婉,如童话故事中的老太太“老头子说话总是对的”,便相安无事。
西式亲密里的相互尊重
乌苏 自由撰稿人
我先生是德国人,如今我也生活在德国。他会变着形式内涵不变地说那三个字:“今天我有没有告诉你,我爱你?”我们每天分开和见面的第一件事是亲吻,无论是他上下班,还是只是去超市购物;哪怕我踩着体重秤说“哎呀,又重了一千克”,他会说“那我对你的爱又增加一千克”……
“花言巧语”是重要的,但不过是小伎俩,打动我的还是我们的相处方式。无论大小事,他在决定之前都会和我商量,哪怕只是朋友约他出去喝一杯,哪怕只是婆婆想预约过来看看孙子,这不是因为怕老婆,而是他认为这是两个人的事情,我们并非一国元首,生活是由无数的小事情组成。而我个人的事情,他更不会干涉,西方人很尊重个人空间和好恶表达,我可以表达不喜欢他的家人、他的朋友,也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我全职带孩子时,他强烈建议(对,是建议)我每周能单独做点什么,从心力交瘁的妈妈身份中脱离出来,因为“自己”这个角色也很重要。于是我每周末会有几个小时待在听不到孩子哭闹的画室画画“找自己”,由他来照顾孩子。
当然,唱完赞歌,还得重磅补上几个西式亲密关系的“别指望”:
首先别指望家人的好是理所当然。西方人家人之间老在说“请”,“谢谢”,“能不能”,“也许这样是不是更好些?”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祈使句比虚拟语气来得顺口,否则也太生分了吧。
别指望有婆婆帮你带小孩,自己的小孩自己带是默认模式,如果婆婆能几个月内帮你照看一小时,保准感激涕零。当然你不需要烦恼婆媳关系,因为没有太多关系,更不用烦恼他们会干涉你的育儿方法。
别指望在聚会中不会遇到他的前女友,前前女友,前前前女友。他们分了或者离婚了,可能还是朋友,即使不再是朋友,也并不能保证他的家人或者朋友和她一刀两断,而西方人又是如此热衷大型聚会,总有一次会碰到。而在中国,前女友得屏蔽是常识,不需要老婆亲自开口。
别指望一日夫妻百日恩。中国家庭没有爱情了,也许还有爱,西方人如果不爱了,男人也不会看在孩子的份儿上凑合过,而是果断说再见,男女都果断。
还有,别指望男人来给你当司机,别指望婚姻致富(有例外),别指望旅行时会有男人帮你背登山包、替你分清东南西北等等。
作为一个不丑的女人,在国内吉光片羽的准亲密关系里,也是被倍加呵护,时时拎包的,但和西方人打上交道,再重的包也得自己举重若轻。向生活在北京的德国朋友任华德诉苦,他大笑:“我早就发现了,中国女人爱撒娇,中国男人爱拎包。”他的文化分析是,中国男人有强烈的控制欲,中国女人有严重的安全感缺失。
在德国家庭里,男人对待女人是对待“lady”(女人)的方式,而在中国,对待“princess”(公主)的方式很受用。前者基础是德国女人的独立和能干:做饭,买单,开卡车,刷墙,自建房车,独立出国旅行,边带孩子边上班(别指望父母公婆)是多么的普遍,凡是与生存和享受生活有关的技能一般都很突出。
德国男人的绅士风度在于尊重女性,女人是另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很多中国男人做的是大包大揽的宠爱或者掌控,女人该做的就是如何被宠爱。中国男人很享受“被崇拜”、“能驾驭”的人生状态。真正的“尊重”在中式亲密关系里是稀罕物。
亲密关系是家庭软实力
青音 心理治疗师,电台主持人
如果要给婚姻质量,家庭质量打分,社会地位、家庭财产、个人成就可能是硬实力,但亲密关系一定是最重要的软实力,因为你们家在别人眼中的外在形象,带给每个家庭成员的幸福感,都体现在亲密关系上。
我的一位韩国朋友最近打算卖掉北京的房子回国,今天很开心地跟我说终于找到了喜欢的买主了,我说作为买主有什么喜不喜欢的,给的价钱合适不就能成交了?
她说不是这样的,首先,她要卖给夫妻,其次,她要卖给幸福的夫妻。我问她,那你怎么看出来这夫妻是不是幸福呢?她说,如果一对夫妻来看房子,女人一进门指手画脚,视自己男人为空气,女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一点都不顾及男人的感受,这样的家庭多半都只是维持,没什么幸福可言的。我笑话他们韩国人把我们中国的三从四德继承得真好,可是玩笑归玩笑,她说的并不是没有道理。
中国人不善于表达,和谐的夫妻讲的就是默契,不和谐的也把吵架当真爱。新一代年轻人,要找个懂得倾听的人,言外之意,你那些抱怨苦水惆怅墨迹,都得有个人无怨无悔当听众。要找个懂得沟通的人,其实是希望自己天天耍脾气的时候,对方知道哄,或者最好是察言观色的好手,把你当太阳围着转。这些都不叫亲密关系,只是服务关系。
微信上有小伙伴问我:“青音姐,我爸妈总是吵架,他们感情不和已经很多年了,我心里时常升起一个罪恶的念头,你们为什么还要在一起相互折磨呢?我这样是不是很不应该呀!”其实,我身边有不止一个父母在他们成年之后才选择离婚的朋友跟我说过:“你知道吗?我小时候常常有你们要么离婚要么去死的想法,因为家庭氛围真的会被不会处理感情矛盾的父母搞得太差了!”还有的父母是被长大成年后的孩子劝离婚的,当然,那时的父母已经完完全全输掉了人生幸福的机会!
我常常说,处理自己的亲密关系其实是一种能力,但有的人就是不具备,既没能力在一起好好对待彼此,又因为自己胆小懦弱不敢面对未知无法承担分离焦虑而没能力跟对方彻底分开。当然,他总会有很多合理化的借口“因为责任、因为孩子、因为怕亲戚朋友说、因为习惯了。”因此痛苦地跟对方厮打折磨在一起,没完没了好多年!
当然作为孩子,首先你不要参与到他们的矛盾中去,跟其中一方站在一起指责另一方的不是,他们的婚姻跟你无关,你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亲密关系的另一方面,你负责好那部分就可以了。在你长大之后,能帮助父母的最好办法不是帮他们掰扯谁对谁错,而是教给他们先爱好自己,人只有缺爱,才会变丑、变凶!
网友为“中国式亲密”定义
西方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似乎更亲密更直白,相较之下,中国家庭成员间很少说出“我爱你”,给个拥抱也很难。那么,“中国式亲密”的表达方式该是怎样? 我们在杂志官网、微博、微信联合发起的“为‘中国式亲密’定义”调查,吸引了网友踊跃参与。
给家人“爱的抱抱”是亲密首选
24%的被调查者认为,经常与父母、爱人、孩子拥抱,用肢体语言传达爱也是“中国式亲密”的首选,夫妻应该经常在孩子面前表达彼此的情感,让孩子从父母的爱意中感受安全感,从小学会表达爱。
中国人更擅长“文字”脉脉传情
中国人自古就擅用诗词隐喻抒情,互赠信物寄托情感,表达爱意的方式丰富而浪漫。20%的被调查者不愿面对面表达情感,更愿意通过微信和短信等传递爱意,而用留纸条或写信的方式,更易流露亲密情感。还有15%认为:爱人之间要有自己的亲密“暗语”。
纪念日让“亲密”升级
谁说亲密关系无需形式化?一对情侣、一家人,可以不见外,但必须要走心,“关切的眼神、会心的微笑,心灵默契胜过千言万语”这是亲密关系的日常版。16%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与爱人的结婚纪念日、家人生日等节点,用礼物表达爱意更能让亲密关系升级。
@Lydia1234的家:中国式亲密,或细腻如李清照,或奔放如李白。
@兔子Sophie:生活上的关心、病痛时刻的陪伴、日常的贴心交流,都是亲密。
@独_自_等_待2012:爱的表达多种多样,不管热烈还是含蓄,只要你爱的人满意就好。
@青年领袖商会:以前觉得夫妻在孩子面前彼此示爱,会“教坏”小孩子。后来发现很多小朋友都习惯和喜欢拥抱,甚至更多。自己反倒成老古董了,“中国式亲密”要从小孩子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