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样”儿子怎样成为男子汉?

作者:王姝
聚焦 2015-02-10 16:36:00

seaside-371229_640

带着15岁的儿子在小区里散步,邻居口无遮拦:“你这男孩咋个像女孩哦!”尴尬中,抬眼打量身边的儿子:白皙的皮肤,一绺长发垂下来遮住半只眼,本来就消瘦单薄,又穿着修身上衣窄腿裤,可不一副细脚伶仃的柔弱样子。联想起儿子日常的状态,越琢磨越不对味儿。

平时怕晒黑怕长痘,哪怕早晨上学快要迟到,也要洗个头再吹出个造型。他的性格越来越不像个男孩子,周末出去逛街坐哪路车?中午吃哪家面?学习机去哪个商场买?都要磨叽好长时间决定不下来。做错事,总以“我忘了”或者“对方错在先”的理由搪塞,从不直面问题。跟他说起男子汉应该有担当,说轻了就开玩笑:“你就当我是你的小棉袄好了。” 说重了,眼圈一红就躲进卧室去了。 

我鼓励他看《亮剑》、《士兵突击》、《集结号》这些男人戏,想让他感受铮铮铁骨的男人风采,可儿子只喜欢看韩剧。有一次他兴奋地指着电影《王的男人》叫我看,我才知道,那个长发、凤眼、樱桃小嘴、直冒阴冷之气的美男就是儿子的偶像!这可彻底把我心里的帅哥形象颠覆了。当年看电影《斯巴达克斯》,情节不记得了,可那一身肌肉让我神魂颠倒好多年,在我看来,男孩的魅力之一就该“强壮其体魄”。

上周开家长会,看他试卷上的作文得分不低还挺高兴,可细看整篇“花前月下一袭轻愁”,整个儿一婉约多情的小女子情怀。老师说,儿子在班里人缘超好,因为他长得像“都教授”,又能歌善舞,有一帮粉丝天天围着他转,最不可理喻的是,大家叫他“大妮”,他竟然也乐得答应。

为啥会这样呢?老公倒是标准的“纯爷们儿”,但孩子小时候他带的不多。因为儿子从小黏我,一分钟不见我就开始哭着找,上个厕所都不让我关门。后来我上班忙,他大部分时间都跟着我妈。老太太精心呵护,给孩子规定了一大堆不准,不准玩泥耍水,不准上墙跳高……生怕有个闪失。而且动不动就拿这个鬼那个魔的吓唬他,儿子总是一副胆小模样。怕蟑螂老鼠,怕猫狗鸡鸭!

这么没阳刚气的男孩,是不是我们在教养上有什么问题?

家长互助

唯“阳刚活动” 才能缔造 “阳刚之气”

高二教师  宣丽

观看儿子高中的软排比赛,发现很多男生明显协调能力不强、“活力”不足,来球不敢救接或者盲目抢攻。这些“花男”、“瓷男”,身上看不到小兵张嘎的“嘎”气,也没有胖墩的“牛”劲。这几年,学校将春游、登山、野餐……一切存在安全隐患的活动基本封杀,运动会上长跑项目也被趣味体育活动替代。我认为,要恢复孩子们的“性别”,找回男孩子的“阳刚之气”,最根本的是要让孩子“强壮体魄,锤炼意志”。我们做家长的勇于放手“粗养”孩子,学校要做好防护不怕担责,只有在“阳刚”的活动中,男孩子的“阳刚之气”才会如雨后春笋,生根发芽! 

学会做人比“男女有别”更重要

时尚杂志编辑  荆樊

不久前,韩国顶级时装ZIOZIA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花样盛宴”,完美诠释了“男人如花”的时尚理念,告诉我们至少在时尚界,性感、花俏不再是女性的专利。生活中适度的“中性化”也不一定是坏事,据儿子讲,作为细心温柔的“暖男”,他在大学里特别受女生青睐。要是像张飞李逵那样敢作敢为,他得给我惹出多少麻烦?所以只要没有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不必过分夸大“男孩女性化”现象,家长与其盲目担忧,不如先教会他如何做人。

培养儿子男子汉气概,需要父亲引领

水利工程师  崔文斌

现今,媒体娱乐“伪男”当道,没有了适宜培育男孩阳刚之气的大环境,父母就要从改变家庭的小环境做起。我的童年,大哥会带着我们去探险,谁家的葡萄熟了钻进院子里摘几串,或把收音机全部拆开看看里面有什么,事情看起来违规,但往往在这紧张又快乐中培养男性最重要的品质——冒险精神。平时虽然不会带着孩子去做违规的事情,但是对于他的一些不违反原则的行为,我是睁只眼闭只眼的。孩子还小,父母调整做法来得及,溺爱是小爱,家长需要有远瞻性的大爱。不怕孩子吃苦受屈,尤其需要象征力量、规则、权威的父亲,通过言传身教指引男孩成长。

专家连线

成为真男人与“花样”无关?

2014-10-13 095152
王一欣 

深圳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2014年的最后一天,我们全家一起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湖南卫视的跨年演唱会。家里的大人看得昏昏欲睡,孩子们却个个嗨翻了,尤其当韩国组合EXO的那些清一色的花样美男出来唱《咆哮》的时候,空气里都充满着骚动、激情、热烈的氛围。我感慨地想,这些打扮中性、油头粉面,在我们传统意义上划归“阴柔”的男孩子,一样可以制造出充沛的力量和荷尔蒙。相反,当我们当年的青春偶像崔健出场时,曾经激动过我们的愤怒的摇滚却一点都没有打动他们。

自从十多年前F4走红以来,再加上“韩流”的影响,从城市到乡村,青春少男的理想形象被缓慢而深刻地颠覆着。留意观察一下中学和大学男生,会发现那些细心、温和、容貌齐整、修饰得当、穿衣时髦的男生,比浑身汗味动辄粗口肌肉孔武有力的同类似乎更受欢迎,票房大赚的《小时代》虽然被很多成年观众嗤之以鼻,但在青年学生中却形成了庞大的追捧群。

不管我是否看得惯,潮流就是潮流,所以,除了坚持不去为《小时代》贡献票房以外,我觉得也没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爱好、打扮、品味,虽然做不到欣赏,大可以抱一种更宽容更随意的态度。更何况,偏阴柔的打扮和行事方式,与阳光、力量等等元素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但是,打扮和气质可以理解为潮流,而男女之间的差别,无论从生理、心理和社会角度,都是深刻存在并且不会彻底混淆的。性别认同从孩子在幼儿期发现自己外生殖器的不同时就已经开始了,到了青春期,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会更进一步的发展固化。

那么,哪些品质是男性超越时代而特有或者说更为突出的呢?约定俗成的主要有责任心、事业心、有魄力、有担当,保护妇孺,守护家园等等。只不过,古时候的男人以身体强壮的优势保家卫国,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使现代的男人不一定需要孔武有力,但其保卫和提供资源的位置是没有改变的,不同的只是以赚钱、发展事业、担当家庭责任、关怀妇女儿童等形式进行了。这些年,“暖男”大行其道,其实也是男性刻板角色的一种转换和丰富,但其勇于承担的角色内核没变。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很多男孩子,不光是打扮性格没有传统的“阳刚”之气,在骨子里也像一摊泥,缺乏承担的能力和勇气,这才是非常可怕的。有的男孩甚至到了三四十岁的男人,还依然是“妈宝”,离开了妈妈,自己做不了任何一个重要的决定,同时,也不能以丈夫的角色走进一个新家庭,更不能以爸爸的身份去养育陪伴下一代,制造出无数婆媳大战、夫妻反目之类的家庭悲剧;在工作中也是亦步亦趋,缺乏创造力不说,连基本的“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的本分都做不到。到底是成长中的哪一环出了问题,导致这样的局面?

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是男孩在成长为一个男人的过程中,首先要成为自己。中国普遍的教育模式是妈妈负责教育儿子,尤其当妈妈和爸爸情感比较疏离的情况下,妈妈更是会把一腔心血爱意倾注在孩子身上,使妈妈和孩子紧紧地黏在一起。青春期性发育后,男孩子的性懵懂会让他意识到自己和妈妈性别的不同,这时,如果要继续和妈妈亲密无间地在一起,他就必须淡化自己的性别特征,我们经常看到父亲缺位的家庭里儿子会长得特别胖,青春期男孩子发胖的潜在动力就是对自己性别的否认和对成长的反叛。还有一些男孩子会与母亲“合谋”让自己心智停留在一个较为幼稚的阶段,停留在青春期前,这样母子可以继续甜蜜的母婴关系。如此环境下的男孩子,当然会在心理和社会角色上更偏向女性,很难发展出社会所赋予的男性特征。

青春期的男孩,打扮“娘”一点没有关系,性格温和诗情画意更不是问题,但是,不能再当妈妈的“宝贝”,而是要成为“自己”:自己做一些决定, 尝试一些失败,冒一些险,交一些朋友,有一些自己的经历,这些是成为男人的必由之路。而作为母亲,照顾和分离都是母爱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教育 亲子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