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园中的天伦之乐

作者:蒙曼
聚焦 2019-06-10 16:08:00

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世界各国基本社会细胞都是家庭,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家庭观念各有差异,但普遍都珍重家庭的价值。而中国人世代传承的文化中,家庭观念又是无比重要的。在中国古代,经典的小农家庭又被称作“五口之家”。这五口是怎么构成的呢?不是只有丈夫、妻子和儿女,中国传统文化最讲孝道和传承,所以理想的家庭形态应该包含三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一个小孙孙。一家之中有老有小,有男有女,真是和谐有序。这样的家庭,怎么把日子过好呢?

微信图片_20190220100638 副本

蒙曼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全国妇联兼职副主席

宋朝田园诗人范成大有一首《夏日田园杂兴》讲得最好:“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为什么说这首诗好?因为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各司其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先看前两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没从祖辈说起,也没从孙辈说起,而是一上来,就把镜头直接对准了五口之家的顶梁柱——一对成年夫妻。昼出耘田的无疑是丈夫,他是田里的壮劳力,一家人吃饭都要靠他的劳动。他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他的本分。夜绩麻的自然是妻子,她是主妇,要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白天她哪有一点儿闲工夫!“蒸藜炊黍饷东菑”是她,“落叶添薪仰古槐”也是她。白天她围着一家人转,时间是零碎的,只有到了晚上,一家老小都安顿好了,她才能有一点儿整齐时间。这段时间太宝贵了,赶快坐下来纺麻吧,毕竟,一家人的衣服,都要靠她的一双手啊。她没有抱怨,家是自己的家,自己不经营,谁去经营呢?再说了,村里哪一对夫妻,哪一户人家不是这样过日子的呢?这就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男耕女织的性别分工写出来了,从早到晚的劳动内容写出来了,当家作主的责任感也写出来了。五口之家的重任其实就在这对成年夫妇的肩上,抬眼是年迈的父母,俯首是稚嫩的儿女,自己辛苦劳动,顶门立户,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何况,这顶门立户的辛苦中,又蕴藏着那么多希望和喜悦!希望和喜悦在哪里呢?看后两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个人不是一切,个人是家族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这链条的一头是祖宗,另一头则是子孙。现在,这个家族的未来——童孙出现了。他还那么小,既不懂得耕,也不懂得织。但他是看着父母背影长大的农家子弟,他就算是玩儿,玩儿的也是农家的游戏。就像此刻吧,他在干什么?他正在桑树的阴凉底下,磕磕绊绊地学着刨坑撒子,要种几棵甜瓜呢!

这个小小童孙,真是全诗的一个亮点。亮在哪里?亮在“学种瓜”这三个字上。就像文人的孩子学诗书,武将的孩子学枪棒一样,一个农家子弟,自小就学着农家的活计,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这不就是耳濡目染的传承吗?看着小小的孩子开始学农活儿,辛劳的父母也会欣慰地微笑起来,孩子勤快懂事,日子不就有奔头了吗?所谓“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种瓜也预示着这一家人甜美的希望吧?

另外,借着“学种瓜”三个字,隐藏在背后的老一辈也被带了出来。这小孩子跟谁学种瓜?虽然诗人没说,但我们从“童孙”这一称谓上就知道,他是跟着爷爷学呢。五口之家,祖孙三代,儿子媳妇都忙着养家糊口,爷爷奶奶也没闲着呀。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经验至关重要。爷爷奶奶老了,体力不如年轻人,干不了重活儿了,但是,就这么带着孙子玩耍着,生产经验也传授了,生活经验也传授了,规矩礼法也都传授了。“童孙”健康成长,他们也“老有所为”,家族的链条就这样绵延下去,带着他们的奋斗,也带着他们的梦想,这不就是传统中国最甜美的场景吗?

所以我说,这首诗好就好在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而且,这位置是相互配合的,这价值也是相互成就的,夫妻搭配着,吃也有了,穿也有了,谁也不低于谁,谁也离不开谁。祖孙搭配着,慈爱也有了,训导也有了,老人的晚年不失落,孩子的童年也不失所。一家三代人搭配着,“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假使全社会都是由这样的家庭构成,那不就是非常理想的境界了吗!

可以想象,再过十年八年,这个家庭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那一定是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里的场景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代故去了。可喜的是,孩子又成长起来。原来那个“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孩子,现在成了“锄豆溪东”的老大,接了爸爸的班。紧跟着他,老二也懂事了,此刻正在织鸡笼呢。那一窝鸡可是妈妈的心头肉,现在,孩子都能帮妈妈干活啦。只剩老三还小呢,此刻正躺在溪头那块大青石上剥莲蓬吃。就让他吃去吧,反正家里也不缺这一个劳动力。再说了,在这么淳朴的家里长大,上面又有两个哥哥管着,比着,他以后还能错得了?看看眼前这三个孩子,那曾经“昼出耘田夜绩麻”,累弯了腰,也累白了头的夫妻笑了。此刻他们也上了一点儿年纪,生活的重担逐渐转移到孩子们身上。孩子大了,却还没抱上孙子,正是人生最轻松的时候。干点儿什么好呢?“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他们温一壶酒,小酌起来,真是半生都没有过的自在时光啊。上一次这么高兴是什么时候了?那还是当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时候吧?说着说着,心都醉了,年轻的时光又回来了。哎,到明年,也该给大儿子张罗媳妇了吧?生命也罢,生活也罢,不就这样轮回下去了吗?

传统的农耕文明逐渐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传统的温情却并不曾远去。它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也存在于真切的生活里。就如同现在,当我们看到各自奋斗,也相互帮扶的年轻夫妻,看到在上幼儿园的路上,爷爷奶奶和孙子孙女一起背唐诗,看到全家福上那一张张笑脸的时候,我们的心底还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出这首属于五月,属于中国的小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蒙曼 天伦之乐 家庭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