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聪明父母不做话题终结者

作者:策划执行/张姿
聚焦 2020-01-06 13:47:23

QQ图片20200106134304

为什么你说理头头是道,孩子却油盐不进;为什么你想好好聊聊,孩子却耳机一塞房门一关……如何让孩子打开心扉?怎么摆脱“话题终结者”的尬聊?父母不妨刷新一下“聊废话”的能力。

“尬聊”,成为我和孩子关系的冰点

文/音芳

作为一枚“中二”孩子的家长,一切都得从中高考说起。在我们这个城市,中考升学率只有55%,高中的优质资源都集中在两所重点高中。也就是说,如果考不上这俩学校,上好大学的概率就低。以我们家的经济条件,送他出国不太现实,所以自从他上了初中,我和他爸对他的学习也是越抓越紧。

好在我们早就买了学区房,儿子上的还是一所重点初中,成绩经常中等偏上,大部分时间都算“懂事”,知道“好好学习”。他爸经常出差在外,孩子学习多是我操心。但问题是,最近半年,我和儿子之间好像有点变了。因为我工作太忙,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有限,见面就总想聊点“正事”,比如问问他最近学习怎样,有什么困难。

可一问他学校里的事,他就变得有些反感,要么嗯嗯呵呵,要么欲言又止,说什么“说了你也不懂”……上个月起,更是一回家就说自己要去房间里学习,直接不跟我正面交流了,让我总觉得哪里不对了。

一个周末,他说要去参加同学生日会,我一想他学习压力很大,平时课外班也满满的,趁机放松一下也有道理。他吃了中饭走的,说是跟同学先看电影,然后一起吃完晚饭就回家,但到了晚上我在家里坐立不安,给他发微信,问他什么时候回来,他总是一句快了,快了,我电话打过去,没说两句,他就挂了,再打,直接关机了。

这件事直接成了我和儿子关系恶化的导火线。我当时非常生气,没想到儿子会这样对我。虽然后来电话挂了没多久他就回家了,但我还是很想和他谈一谈,最近到底怎么回事。然而,他似乎比我气还大,一进门就甩脸色,我话没说两句他就直接把房间门反锁了,怎么敲都不开,我不大喊大叫都不行。他真是逼我变成了我自己也讨厌的样子,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

我和儿子的关系就这么陷入了冰点,没有大是大非,也没有惊涛骇浪,只是一种说不清的静悄悄的屏蔽,让我害怕。难道我的一片好心只换回了儿子跟我的对立?难道这怪青春期吗?

父母圈

@米雪/平等交流不说教

我觉得青春期的孩子,其实就是想要被关注:我有能力,有力量,被同学看到,被家长看到,被老师看到。他对同伴的认同会更在意,喜欢和有共同爱好的同学一起玩,穿一样的衣服,听一样的歌,追同一个明星。家长应该抱持开放的态度,向孩子学习。时代变化太快了,自己太落伍也会被孩子看不起。可以根据经验给孩子建议,但不能直接干涉。引导孩子甄别信息,控制时间,学会自律。

@馨芳/借助第三方跟孩子沟通

孩子跟父母的沟通方式,跟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很大关系。父母如果对孩子过于控制,小时候太压抑,青春期体现自我的叛逆往往就比较强烈;如果小时候没有太多被压制的不良情绪进入潜意识,青春期也会比较平和度过。任何时候都需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如果孩子一时对直接跟父母沟通很反感的话,可以找一位孩子敬佩信赖的长辈,通过他与孩子沟通,既给孩子一个榜样的带动,又可以逐渐建立起融洽的亲子交流渠道。

@董姐姐/信任孩子给他成长的空间

我的青春期比较独立,可能从小随爷爷奶奶长大的缘故,家里人都比较宠我,我从小就主意大,很多事都是我自己拿主意。父母也尊重我,信任我,对我从不横加干涉,我和家里没什么冲突,反而锻炼了独立自主的能力。这么多年离家在外,我尝到了独立的甜头。所以有了孩子后,我也更多的是不要限制孩子,给他自由生长的空间,相信他自己可以把问题处理好。哪怕是家人也要有边界。

“聊废话”是亲子沟通的神奇法宝

文/赵欣

QQ图片20200106134628

赵欣  科恩博士亲授游戏力讲师,儿童游戏治疗师,国际认证鼓励咨询师


学区房买了,课外班上了,父母拼尽全力,想把最优质的资源都给孩子。父母把心窝子都掏出来,孩子却把你拒之门外,话都懒的说,这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父母的问题呢?

人类在一生中,有两大基本心理需求伴随始终,也就是对亲密感和掌控感的需求,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比如小婴儿对亲密的需求就是妈妈注视的眼神,对掌控感的需求就是我饿了只要一哭,就有人来回应我。只要这两大需求得到满足,婴儿就可以健康地长大。对成年人来说,对亲密的需求促使我们寻找另一半,组建家庭;对掌控感的需求促使我们努力工作赚钱养家,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那么对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这两大需求当然也存在。孩子学习刻苦认真,对自己的学业有把握,父母偏要去插一脚,每天盯着孩子的学习,非得让孩子本来很有掌控感的一件事,分一部分掌控感给你,这会给孩子徒添压力。他好不容易出去参加同学聚会,放松一下吧,你这边还一个微信一个电话没完没了,孩子在外也丧失了对自己的掌控感,怎能不产生怨怒。

其实这也不怪父母,这一代父母自己也许就是这样长大的,上什么样的学校,选什么样的专业,毕业了在哪个城市工作,甚至连另一半都不是自己选的。父母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掌控,可不就是转身要去掌控孩子的人生吗?

更深层的问题也许在于,父母本身对亲密的需求没得到满足,夫妻关系有一些问题,寻求亲密的对象就成了孩子,表达亲密的方式就是关心孩子的学习。这就造成了一个家庭各种关系的错位。

也许你会问,孩子寻求亲密的需求,难道跟父母一点关系都没有吗?当然有,这就是为什么当你问孩子各种问题的时候,孩子的反应是“欲言又止”。孩子当然想去跟你分享学校发生的一切,但是他知道,无论他说什么,你最后都会来一句,作业写完了没?久而久之,他还愿意跟你说吗?

很多家长说,当孩子进入青春期,跟他们很容易把天聊死,就连大明星叶一茜跟女儿森碟聊天,也成了不折不扣的“话题终结者”。问题就在于,父母跟孩子的谈话太一本正经了,三句话不离学习。觉得聊天一定得有意义,分清对错,得有价值,必须得从中学到点什么,这样的聊天太功利,气氛难免生硬乏味。所以父母缺少的,其实就是和孩子“聊废话”的能力,而越是优秀的父母,越善于和孩子“聊废话”,也就是不那么“有用”,却能满足亲密需求、让关系融洽的有意思的闲聊。

这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聊废话,能满足孩子的两大心理需求吗?

当你愿意放下评判、放下身段去听孩子说他想说的话,表达他的观点,孩子感受到被支持、被理解的时候,自然也会觉得你最懂他,遇到事情也就会愿意跟你分享,你们的关系也就拉近了。

可是,每当孩子说点什么的时候,父母总是忍不住去说教,父母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孩子少走弯路,自己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饭还多,走过的桥比孩子走过的路还多。其实,父母却忘记了,孩子是在体验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的,自己走出来的路,哪怕是多走了一些弯路,也能让他有掌控感、能为自己负责。

若没有养成这种亲子之间“聊废话”的习惯,可以尝试有意识地营造家庭成员轻松互动的氛围。比如父母可以跟孩子约定每周的闲聊时间,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家庭会议、沙发会谈都可以。可以有些好玩的仪式感,比如准备一个发言权杖每个人传递发言权杖轮流发言,定好闹钟,每个人的发言时间相同,时间到了把权杖传递给下一个人,手里没有权杖的人是不可以发言的。

这样做是让父母和孩子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发言权利,哪怕孩子说的话在大人看来都是废话,没任何意义,也要誓死捍卫孩子发言的权利。这个谈话时间一旦形成惯例,不但可以给孩子足够的掌控感,也因为和父母固定的谈话时间安排,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孩子变的更加愿意说,对于父母提出的要求,也会更加容易合作。

父母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