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聪:古典琵琶的时尚穿越
来源:中国妇女网作者:张姿
巾帼风采
2013-09-17 14:43:00

赵 聪,中央民族乐团琵琶独奏演员、声部首席,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女子动感音乐组合“音乐猫”队长,第一位荣获文化部“海外推广个人贡献奖”的演奏家,个人专辑《聆听中国》为环球唱片史上首张中国民乐独奏专辑,曾在纽约林肯中心等多个国际著名音乐厅演出,被外媒誉为“从敦煌壁画里复活的琵琶精灵”。
“我希望将琵琶从最古典弹成最时尚,又能从最现代弹回最古老。”新生代琵琶演奏家赵聪对这样的“穿越”乐此不疲,热衷创新,爱好跨界,她在音乐会上穿旗袍、燃沉香,她也促进琵琶和钢琴、吉他中西合璧,她坚信,越是中国的,越要努力变成世界的。
从最古典弹到最时尚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这些古曲我从六岁起就在弹,难道要一直弹到退休吗?”1976年出生于吉林一个音乐世家,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以第一名考入中央民族乐团,并当上了声部首席,赵聪的琵琶之路走得华丽丽,但她心里一直藏着古与今、中与外的矛盾。
由于经常出国演出,一碰到那些外国人远远的猎奇眼神,赵聪就能感到,即便“老外”再对你表示尊重,琵琶似乎也很难融入他们的内心。“中国民乐在世界上发出的声音太小了。”当周杰伦唱着中国风风靡流行乐坛时,她也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更多年轻人、外国人能爱上琵琶。
赵聪加入了一个中西乐器合璧的女子动感音乐组合,她发明了可以边舞边弹的背负式琵琶。后来这项国家专利还被张艺谋导演用到了2004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中国八分钟展示的开场中。
有一次,看到华裔小提琴家陈美那把水晶小提琴的时尚唯美,她又设计了水晶琵琶。赵聪成名就是因为那曲个性十足的《新编十面埋伏》,携一把玲珑剔透的水晶琵琶,在与声光电的闪亮结合中,赵聪打破了中国民乐一贯的含蓄沉闷,引发了乐坛轰动。
新曲是赵聪邀请新民乐创始人马久越合作改编的,除了开头的一句沿用了传统,后面全部是创作,使紧迫处更紧迫,悲壮者更悲壮,缠绵时更缠绵。“怕实在太创新,我的首演都没敢放在国内,是在韩国的中日韩万人大型音乐会上,弹到最后,我激动地站起来演奏,数万观众也跟着我的节奏站起来欢呼。”后来,澳大利亚高峰论坛的音乐会上,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也对赵聪的这一曲赞赏地说,你的音乐让我激动地必须站着聆听。
还有一次,在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演奏时,弹到中间,一根琴弦意外崩断。她没有慌张,立刻换了个八度,继续用二、三、四弦即兴弹了下去,一曲结束,克林顿一边鼓掌一边用“太火辣了”来形容赵聪的表演。
在赵聪看来,把中国琵琶弹向世界有多种方式,比如,伦敦奥运会期间的“中国之夜”,她用琵琶对英国名曲《Hey Jude》进行了一番东方式的演绎,传递了音乐无国界的观念。又如,当外国音乐家提出要用一个上百人的交响乐团描写一场战争时,她说,自己一个人就能用琵琶演绎一场战争。不久前,赵聪联合各国知名艺术家推出了跨界专辑《聆听中国》,她相信,中国民乐能与世界音乐珠联璧合、东西交融,但怎样让外国人觉得琵琶很中国,又让中国人觉得琵琶很时尚,拿捏分寸很重要。

从最现代弹回最古老
一路创新,赵聪也曾因遭到争议而迷惘,有一次,一位朋友告诉她,“当你走不通时试着回头看看,有时越往回走,越知道怎么往前走。”
这句话让她萌发了到琵琶故乡走一走的想法,在筹备2013年 《指上天下》——赵聪与中央民族乐团琵琶专场音乐会时,赵聪专程跑到了福建寻探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南音琵琶,并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彦造老先生。
“南音琵琶,一个音能弹三分钟,被誉为世界上最慢的音乐。”骑着一辆摩托车穿梭于小城石狮,号称“南音之魂”,已近九十岁高龄的吴老每天都到附近一家南音社里演奏一曲南音,带着一点抖音,也带着几分禅意。在那里,有钱没钱,大家到了晚上都要喝茶听南音,以乐会友的慢生活就是他最快慰的事。赵聪品出,如同陈年普洱的浓郁纯正,吴老的音乐是浮躁的心弹不出来的。
人弦合一、心手同在,南音袅袅中,赵聪似乎听出了琵琶的三重境界:“起初,我追求形式上的赏心悦目,让观众觉得琵琶很炫很青春;然后,我追求江州司马青衫湿,期待以情动人的共鸣;现在,我希望能传递一种人生哲学,让观众能在享受韵味之外有所思。”
由导演田沁鑫执导,在国家大剧院,《指上天下》音乐会脱离音乐厅跨入了戏剧场,海报上写着可听、可观、可感、可鉴、可望。开场时,赵聪并不弹曲,而是在一片寂静中缓缓敲了六下琴板。“舞台无限大,我就像一个敲木鱼的僧人,那每一下都像打在我心里,也是在召唤观众静下心来。”
当赵聪以横抱琵琶的古老方式弹奏南音时,有些观众以为这又是她的创新,但其实琵琶在唐代才发展为竖抱,只有南音还保持着横抱琵琶的姿势。
赵聪真正的大胆在于,整场音乐会,10首乐曲中有6首为新作。很多歌星在演唱会上都会唱大家耳熟能详的旧作,因为大比例的陌生新作很危险。但赵聪觉得,中国民乐最缺的就是新作,不像西方,几乎所有的作曲家都为钢琴创作。作为一位琵琶演奏家,为琵琶注入新的活力就是她的使命。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
回想起来,赵聪有过一次特殊的小型露天音乐会。那是为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教音乐的慈善活动,她和一位韩国音乐家赶往云南普洱的一个小镇,正巧遇上雷电交加。天很黑,车在泥泞的路上走了几个小时,一面是万丈深渊,一面是泥石流滑坡。
“看到一边的车轱辘是悬空行驶的,我当时就在心中感叹,天啊,我的生命难道就这样走到尽头了么?我怎么也是一个弹了三十年琵琶的音乐家啊!”后来,最终安全抵达,赵聪一看到操场上孩子们那充满纯真期待的眼睛,她的心瞬间化了。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在那样干净纯粹的大山里,她只有亲抚琵琶,为孩子们弹了一曲《彝族舞曲》,乐声在空中回荡,弹着弹着,她泪流满面。
“孩子们不知道我为什么哭成那样,也从没见过琵琶,他们只是很高兴地说,这太好听了,教教我们吧!”那一刻,赵聪觉得,不是她帮助孩子,而是孩子们洗涤了她的心。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