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凡凡:放手的深情
来源:中国妇女网作者:苏容
巾帼风采
2013-12-18 16:22:00

侯凡凡 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广东省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南方医科大学内科学教授,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采访侯凡凡是在中国妇女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高挑清瘦的侯凡凡依约出现在广东省代表团会议室门口的电话间里,优雅得体,大眼睛里闪着柔和而自信的光,那是一双医者的眼睛。
侯凡凡是一个有悲悯情怀的医生,她其实可以告诉她的病人,得了某些肾病怀孕是一件危险的事,可是她会觉得病人的家庭也许因此一辈子蒙上阴影,她要以她的努力她的医术为病人争取一个孩子,她和她们共担风险。当闯过难关的病人给她送来红鸡蛋的时候,她看着她们脸上的笑容真是享受啊,“比获多少奖多少荣誉都幸福。”
这样的时刻像一种诱惑,渐渐的,工作中的喜怒哀乐几乎占据了她整个人生,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则被挤到心底的最深处,只是每一次袭上心头,都会留下一道内疚的伤痕。
被儿子等吃饭的妈妈
侯凡凡已经有了一个3岁的孙子,却总是想起儿子3岁时的事情。心里那颗内疚的种子大概就是在那时候种下的。
考上南京军区总医院的她,休完45天产假就去上班了,小宝宝丢给了在安徽的外婆。儿子3岁了,生病住进了医院。没人知道他青霉素过敏,正打着吊针,护士发现孩子身上起了疹子,于是拿掉药瓶,却没有更换长长的输液管。新的药瓶吊上去,管子里的青霉素继续流进孩子的身体,孩子失去了知觉。
得知消息的母亲急慌慌地奔向火车站,奔向儿子的病床。孩子醒了,母亲的心却疼得像针扎。“如果孩子生病的时候,我能守在他身边,以我的专业是绝对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的。”可那时,她在她自己病人的身边。
儿子是在10岁的时候来到妈妈身边的,那时,侯凡凡正在中山医科大学读博士,丈夫也以“随军家属”的身份来到广州。貌似团圆的一家人其实仍旧各守一方,忙碌的父母甚至不能亲手给孩子做一顿饭,他天天跟着妈妈吃食堂。
饭卡在妈妈手里,早晨上班的时候,妈妈告诉他,放学后在食堂等我,咱们今天多点几个菜,改善改善。
儿子依言去了食堂,等啊等啊,拿饭卡的妈妈却总也不见。天黑了,别人都吃完饭走了,饥饿的孩子眼含泪水,依然巴巴地望着门口。迟到的妈妈永远是那个不变的理由:有个会议所以晚了,或者,今天病人太多了……
一次又一次,妈妈成了喊“狼来了”的人,儿子委屈地说,人家都是妈妈打好饭菜等孩子,只有我是对着空桌子等妈妈,而且还要等那么长那么长的时间。妈妈说,对不起对不起。内疚的种子生根发芽。
在那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大部分家长都在逼孩子上各种补习班,侯凡凡的儿子却自由自在,做喜欢的运动,读喜欢的书。固然是妈妈没有时间陪他上那些离家很远的补习班,但也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她自己就是这样长大的,“玩是孩子的天性,创造性和想象力都是在玩中被激发的。”
多年后,她无比庆幸自己有个好儿子,他几乎没有给她制造任何麻烦就长大了。儿子高考前后,她正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除了在报考专业方向给了点建议,她没法给他别的帮助。她总是告诉他,你要靠自己。
靠自己,儿子高分考上大学;靠自己,儿子又以出色的成绩留学美国。然后,有一天,儿子打来越洋电话,妈妈,我结婚了。
侯凡凡惊讶万分,这么大的事你应该事先告诉我才是啊。儿子回答,你不是忙嘛。侯凡凡心中一紧,再忙,接个电话的时间总还是有的呀。
内疚的种子终于抽枝长叶,再难拔去。偶尔也会虚弱地抵挡一下,我并非全然不管他啊。儿子小时候,回家看他,总带他看一些《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书,讲讲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它们生的是小恐龙还是恐龙蛋……那么儿子后来学了生物,跟小时候的引导是不是也有些关系呢?
如今的儿子跟妈妈的交流倒多起来,只是,围绕的话题不像母子对话,更像学生在和自己信任钦佩的教授探讨学术。
有了孙子以后,她试探着问远在美国的儿子,要不要我帮你带孩子?儿子说,不用,我们自己能行。
其实,她一辈子都在向儿子传达着这同一个信息:我很愿意帮助你,只是,我真的是没有时间。

给学生修改论文几乎占据了侯凡凡所有的假期

侯凡凡培养的研究生,毕业的学生人人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

2009年12月,侯凡凡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赶火车的小女孩
事实上,侯凡凡自己就是一个被放养的孩子。
第一次离开家,是小学五年级。为了上一个更好的小学,她被送到南京,寄宿在妈妈的战友家里。
那是困难时期,她不能在人家家里吃饭,否则会成为别人巨大的负担。恰好父亲过去的部队单位就在附近,于是,整整一年,战士们每天都能看到一个孤零零的小女孩来吃饭。终于上了初中,她成了住校生,妈妈允许她每两个星期可以回一次家。从南京到她家所在的安徽小县城只通小火车,车次极少。每隔一个星期的星期六上午,初中生侯凡凡都会陷入到无边的焦急中。盼下课,盼放学,老师稍微一拖堂,她就赶不上下午回家的火车了,只一个劲儿暗念,快点快点来不及了!等她上了去火车站的公交车,小女孩心里的鼓点敲得更急,司机的每一脚刹车都像踩在她心上,只恨这车不能飞起来!
有一次,她就在这样的煎熬之下狂奔进站台,火车刚刚启动,缓缓地从她身边驶过!她惊呆了,眼泪刷地奔涌而出,像是被家抛弃了,两个星期的期盼化为泡影!
多年以后,她反复地做一个追火车的梦:她焦急地把所有的事情放下去赶火车,却永远看到火车在她面前远去……
结果,生病倒成了那个时期最美好的记忆,因为那样就可以回家,甚至能在家里住几天,那是怎样的幸福啊!
妈妈是凡凡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当兵提干时,她面临两个选择,做文书或者当护士。文书的级别比护士高,医生出身的妈妈却毫不犹豫地对她说,级别不重要,学一个技术最重要,护士是通往医学大门的第一步。
妈妈不喜欢住在人生地不熟的广州,更愿意守着干休所的老伙伴们。那天,弟弟打来电话,妈妈病了,很重!
焦急的侯凡凡扑回家,妈妈已经不能说话了,枕下压着一本女儿做封面的医学杂志,千言万语终不能抵达女儿的耳畔。侯凡凡又错过了!
她再也不能原谅自己——妈妈起初并非重病,护理得当,绝不致命。她是当医生的,救了千万人,却没能救自己的母亲,这是多大的不孝啊!
五年过去,依然无法释怀。就在昨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家了,回到当年的老宅子,摸索着破旧的栏杆,一心想看看原来的家是什么样子……

珍贵的全家福
心怀愧疚的妻子
侯凡凡的名字是妈妈起的,顾名思义,做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她以为她是按照妈妈的愿望做的,当一名医生,治病救人。然而,这件原本平凡的事却成就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生:40岁读博士,45岁留学哈佛,59岁当选中科院院士。
在哈佛的那些日子,啃面包,喝冷水,她在实验室度过了那么多不眠之夜。实验需要人的血细胞,她将50毫升的针筒一次又一次扎向自己的手臂……那是没有休闲没有旅游,或者干脆说是没有个人生活的日子,整个人被一个念头“绑架”: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的先进仪器和实验条件,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回国担任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肾脏病中心主任的侯凡凡,是一名医术精良医德高尚的临床医生。她不收红包,她的科室也从不收红包,她将此视为一个医生的“本分”。每天那么多慕名而来的病人,他们都是她的责任,她经常在门诊连续工作七小时以上。被大家传颂的一件事是,她为了抢救患者,在没有器械的情况下,口对口吸出病人的呕吐物……因为“科研也是为了解决患者的问题”,当了中科院院士的她打造出了两个国家级实验室,每天在科室工作的时间超过14个小时。
于是,回到家的侯凡凡只剩下一种状态:疲惫。侯凡凡万般无奈,谁不希望自己左右肩膀两副担子能平衡呢?一肩事业成功,一肩还能尽享天伦之乐,只是,她真的做不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在这一方面投入,另一方面肯定有忽略。”“没时间”成了她永远的软肋,所以,对丈夫,愧疚几乎压倒了所有的情绪。“他连我这样的人都能容忍,我非常感谢他。”
侯凡凡和丈夫是相亲认识的,他浙江大学毕业,学理工的,两人教养相当观念相近,可谓门当户对。婚后各自投入工作,没有花前月下,没有朝夕相伴,却有着深刻的互相理解。
她从来不记得他的生日,从来没给他做过饭。年轻时候,他还偶有微词,如今早已习惯。退休后,他喜欢宅在家里,或者去老干部活动中心锻炼身体打牌下棋,还能时不时给妻子做顿好饭。
“心虚”的妻子便用各种方式回报,有矛盾的时候懂得让步,出门记得给他带礼物,节假日也会尽可能抽时间一起吃顿饭——这个国庆节七天假,她要给好几个学生改论文,每一天都排得满满的。最后一天,她决定,无论如何也要与他共度。两人跑到家门口超市的楼上吃了一碗面,算是过节,也算是给他补过刚错过的生日。
都说装修房子是夫妻矛盾最危险的导火索,侯凡凡的方式是,提出一些大要求,诸如不吊顶,墙壁地板尽可能简单之类,然后全盘交给装修公司。
她当然知道,比起那些自购材料,精挑细选货比三家的人,自己肯定花了不少冤枉钱,但为了省时间省精力也只能如此。好在丈夫全盘接受,从不苛求。
她的所有精细都给了她的研究,她的病人,“病人奔波劳累找我看病,我没有理由让他们失望!”
有时候,侯凡凡也会想,如果人生重新来过,可能她会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她热爱文学,喜欢写诗,“最享受的事情就是在阳光下捧着一本小说读”。她对时装很有感觉,摸一下布料,就能知道含百分之几的丝,百分之几的棉。“这一点大概是遗传自我妈妈,她在街上看见人家穿的旗袍好看,回来自己扯布料就能依样做出来。”
但人生没有假如。
慢性肾脏病一旦出现肾功能减退,将不可避免地发展为尿毒症。侯凡凡领导的团队通过为期五年的临床研究,使肾脏病发展至尿毒症的时间延缓一倍以上;心血管并发症是导致慢性肾脏病死亡的首位原因,侯凡凡的研究为我国慢性肾脏病人群心血管病变的防治提供了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依据;病人透析后常常发生病变导致骨关节致残等并发症,侯凡凡带领团队又为防治透析相关的致死、致残性并发症提供了新策略……几十篇上百篇论文在国际重要的专业期刊发表并转载,侯凡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出色的慢性肾脏病专家。
对家人的愧疚再也不能消弭,工作注定要成为侯凡凡生命的全部。可是谁的人生没有缺憾呢?所有的获得都因为曾经舍去!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