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拉:世界上最勇敢的女孩
对很多女孩来说,17岁正经历青春叛逆,正担心学校考试,正暗恋某个男生……而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却在17岁成了全世界最著名的孩子——诺贝尔和平奖最年轻的获奖者。因为倡导并追求女性接受教育的权利,她勇敢地向塔利班说“不”,因此招来杀身之祸。但她大难不死。在联合国大会上,马拉拉向全世界宣布:恐惧和绝望死了,力量和勇气诞生。我的理想依旧,我的希望如故。
角落里的花
斯瓦特,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西北部交界处。它群山环绕,沟壑纵横,湖面交错,森林茂密,风景优美,被誉为“巴基斯坦的瑞士”。1997年,马拉拉在这里出生。2007年,塔利班来了,一切变得跟以前不一样了:枪杀、斩首成了街边常景,繁华的街道门可罗雀,绿树和山涧被炮灰覆盖……塔利班颁布法律,女孩禁止上学,同时炸毁了一百多所学校。“我非常恐惧,我们不能再去学校。”马拉拉在日记中写,“可他们怎么可以夺走我受教育的权利?”这是11岁的她第一次向塔利班公开发出质问。
当时的斯瓦特在塔利班控制下禁止一切外部势力的介入,人们很难了解当地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2009年,英国BBC记者找到马拉拉,希望她能为BBC撰写博客,告诉人们那里的情况。于是,12岁的马拉拉开始用乌尔都语发表博客,记录那段动荡的日子。
“以前每周日我们都会去近郊野餐,但现在不去了,连傍晚的散步也取消了。每天必须在日落前回来。”
“今天我的心情很糟糕,因为放寒假了,校长没说开学的时间。离开学校时,我很不舍,好像再也来不了这里一样。”
除了讲述自己的生活,她还在博客中点名批评当时的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理:“如果他的女儿也在斯瓦特上学,学校可能就不会被关闭了。”
当然,博客中也不乏12岁孩子的童真。为政府偶尔空投下来的太妃糖而欢呼,和两个弟弟在争吵和打架中玩耍,为死掉的宠物小鸡哭泣……
那段时间,马拉拉成了BBC最受欢迎的博主之一。为了安全,她为自己的博客署名“古尔马凯”,意为“角落里的花”。她说妈妈也喜欢这个名字。“角落里的花”在斯瓦特山谷悄悄绽放,让许多人牵挂。
“一个名叫阿尼斯的16岁男孩被塔利班洗脑了,他把自己当做人弹引爆。”爆炸现场的惨烈和强烈的冲击波几乎令她窒息。“如果一代人没有拿起笔,就可能接过恐怖分子递来的枪。”马拉拉认为,因为缺乏教育,人们才陷入蒙昧,扭曲的宗教才会大行其道,“我们必须提倡教育,只有教育才是通向和平世界的桥梁。”
她让塔利班胆怯
马拉拉利用演讲、集会、博客等多种形式,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她童言无忌,却能切中时弊,她的言论被大家接受并广泛传播,因此成了塔利班眼中“邪恶的异教徒”。
2012年10月9日,两个蒙面武装分子大叫着“谁是马拉拉”冲上校车,对这个15岁的少女扣动了扳机,子弹击中她的头部和颈部,马拉拉命悬一线。随后塔利班承认制造了这起袭击事件,并声称如果马拉拉活着,将继续追杀她,因为“她太不听话了”。
获悉马拉拉遇刺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召开会议,于是,所有成员国代表在静默中共同举起马拉拉的照片,向这个勇敢的女孩表示敬意——“决不可以让枪弹抹杀教育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在巴基斯坦国内,传统的穆斯林妇女走向街头,声援马拉拉;在马拉拉的家乡,孩子们燃起无数蜡烛,双手抚胸,闭上眼睛,静静祈祷,在沉默中抗议塔利班的暴行。
上天眷顾马拉拉,她从死神手里逃脱,奇迹般生还。“你们看到了,我还活着!”她笑着对记者说,“塔利班一定后悔了,他们不让我说话,但现在全世界都可以听到我的声音了。恐怖和暴力无法改变我的目标,阻止我的理想。”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极端分子袭击马拉拉恰好证明了他们最害怕什么——那就是一个拿着书的女孩。”
马拉拉用行动诠释:笔比剑锋!
“如果杀手就站在面前,你会怎么做?”马拉拉的回答很坦率:“一开始想用鞋子打他,但这样就跟塔利班一样了,所以我不能那样做。我只想告诉他教育有多么重要,而且我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接受教育。我的话说完了,他要杀就杀吧。”
暴力从来都不是摆脱恐怖主义的最佳途径,仇恨也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
马拉拉坚强的意志品质,源自父母潜移默化的教育。她的父亲齐亚丁,是当地一所女子学校的校长,以让这个世界上文盲最多的国家摆脱蒙昧为志向。为此他抗议塔利班的方式是:宁死也不放弃教育!齐亚丁不但支持女儿读书,还经常跟她探讨国家局势,而不是像当地大多数父亲那样,将女儿禁锢在家里。她还有一位坚强的母亲。在她遭遇枪击生命垂危时,母亲劝慰父亲:“请别责备自己,你之前所做的并没有错。为了和平,为了教育,你们两个人都在正确的道路上。真主会保佑她。”
最年轻的诺奖得主
动荡的时局,求知的渴望,媒体的关注以及塔利班的刺杀,使这个曾经羞涩、腼腆的女孩迅速蜕变。历经了生死考验的马拉拉,比以往更加关注女性教育和女童权益。她将自己的故事写成《我是马拉拉》一书,希望全世界都能读到,“让人们知道有些孩子要想接受教育是多么艰难。”她用自己获得的奖金建立“马拉拉基金”,以帮助那些因贫穷和战乱而无法上学的孩子。她还关注被以色列空袭的加沙,因为那儿也有成千上万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孩子。
2012年联合国将7月12日——马拉拉的生日定为“马拉拉日”。她说:“这一天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能为自己说话的每一个女性。”
今年10月10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授予她201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得知自己得奖时马拉拉正在学校上课,虽然有点意外,但她仍然坚持把当天的课程上完,还担心去挪威领奖会影响自己的功课。能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奖者,马拉拉很开心。“你好,我是诺贝尔奖得主。”在接听记者电话时,她“咯咯”笑出了声。
“实际上,她传奇的经历和向世界展示的一切,会让人们忘记她还只是一个孩子。”曾经为马拉拉创作肖像的艺术家乔纳森·杨这样说。的确,马拉拉还是一个孩子,虽然小小年纪便成为政治明星,但稚气和天真并未离她而去。
马拉拉日记(摘录)
1月3日 我感到害怕
我昨晚做了一个可怕的梦,梦见军事直升机和塔利班。自从斯瓦特地区被军事控制之后,我一直在做这样的噩梦。吃完妈妈准备的早餐后,我出门去学校。
塔利班颁布了法令禁止女孩上学,这让我很害怕。一路上,我听到一个男人在喊“我要杀了你”,惶恐着加快了步伐。有惊无险的是,他只是在打电话,也许是在威胁电话那头的人。
27人的班级,今天只去了11个,人数一直在减少。我的三个好朋友已经跟随家人,分别转去了白沙瓦、拉合尔和拉瓦尔品第。
1月5日 禁止彩色
我正准备穿着校服去上学,却突然想起校长告诉我们可以穿“正常的衣服”,于是我决定穿我最爱的粉红色连衣裙。那天,学校里的其他女孩也穿了彩色的衣服。然而在早晨集会的时候,我们被告知塔利班已经下令,禁止学生穿彩色衣服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