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之歌|为了乡村孩子的读书梦
蒙晓梅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北更乡中心小学教师,党的十九大代表,新晋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曾获得国家、省、市、县级多个优秀教师荣誉。
从乡村代课老师到小有成绩的小学高级教师,从一个被帮助的贫困学生到帮助别人的志愿者,这条成长之路,我走了近三十年。
给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
“九分石头一分土”,我家乡的地貌注定我们那里的农民自古以来要靠天吃饭,孩子要想走出大山,就必须好好读书。“扶贫先扶智”,“知识改变命运”……这些道理,我比大多数人的体会都深。
初中毕业那年,不满16岁的我回村做了一名小学代课老师,这一做就是八年。
那是一所寄宿学校,因为条件艰苦,学生们需要每星期从家自带柴禾以及米、黑豆、黄豆等粮食来学校,我不仅要教一到三年级学生的文化课,照看他们上晚自习,还要当好生活老师——帮他们烧火蒸饭,给年龄小的孩子烧热水洗澡……每天要等所有的孩子睡了我还要批改作业。
乡村孩子上学年龄不一,有的十多岁才上小学三四年级,十几岁的老师教十多岁的学生,现在想来也是蛮好笑的。但在我眼里,学生都像是我的孩子,照顾和帮助他们是我的责任。
记得有一次,都开学10天了,班里一位学生还没来报到。那个周末,我在无人的山路上走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那位学生的家。家徒四壁的状况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果然,他不能来上学是因为交不起每学期200元的教育附加费。我当时的月工资是180元,还要给残疾的养父母买药,但我知道,如果我不帮他,他这辈子就没有机会读书了。我告诉他父母,学费我会想办法。后来我找了三个人才借够这笔钱,那名学生终于坐回课堂。
1999年,我因教学成绩突出调到乡中心小学教书,随后进入柳州高等师范学校进修。两年的脱产学习后,我又回到了教学一线。做了二十多年的班主任,我不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我比别人多的只是一点坚持。一个孩子学习好了,他个人的人生和这个家庭就有希望了。大山里的老师能够为孩子们一生的幸福作奠基,是很幸运很光荣的事情。
因为懂得所以反哺
我是被人收养的孤儿,养父母都身有残疾,家庭条件很差,我是在村里东一家西一户的帮助下吃百家饭长大的。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里交不起学费,我就站在村小学教室的窗外,蹭听老师讲课上完了小学一年级。学期末,我这个“流动学生”比班上所有学生考得都好,学校批准我直接升入二年级。
小学毕业,我又上不起学了,是乡亲们和一位爱心人士的帮助让我顺利读完初中,才有机会当了代课老师。工资虽然微薄,但我尽力反哺我的养父母和奶奶。七八年前,我又开始在教书之外投入几乎所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公益——我是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红烛基金”广西区志愿者,也是“麦田计划·麦香行动”的志愿者。我促成了我们北更乡贫困农民工子女助养站的建立,通过助养站,85名贫困儿童每月获百元助养金直至大学毕业,现在,这项“良知公益”助养行动的服务范围已拓展到周边十几个乡镇;我先后为家乡贫困师生争取到爱心资金和物资逾两百万元,资助贫困师生五百余人。
对于我的行为,家人起初不理解,自己的小孩都没照顾好还去管别人家孩子?我女儿和儿子幼小的时候,我都在离家一百多里路的地方教书,几乎没有时间照顾他们,我的养母和丈夫为孩子们付出更多。但这一路走来,我最懂贫困学生,也最理解乡村教师的难处,在我最艰难的时候有那么多人帮过我,我有一些能力时也应该去帮助更多人。家人渐渐开始支持我,丈夫会主动询问周末是否需要送我去各个乡村调研帮扶家庭、看望被资助的孩子;女儿和儿子也都热情地帮忙做一些志愿者的工作。我还收养了一个女儿,如今18岁的她在自己的学校帮助推行我们的助学项目……
我们为乡村学校师生打开外界窗口,建设电脑教室,实施教师培训计划……帮助教师就是帮助孩子,帮助孩子就是帮助家庭。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愿意以感恩的心,以自身的行动为乡村教育事业付出一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