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奇迹中的“硬核”女人
梁建英与“复兴号“高速动车组模型
科研人的“真底色”
“冲速的关键时刻,随着数字的变化,450、460、480……我们的心跳也在加快,当速度最终定格在486.1公里时,车上响起了掌声和欢呼声。但我和技术团队不能欢呼,还要继续做检测,我们都使劲儿忍着直到车停下来才激动地起立鼓掌。那一刻我眼里全是泪花,所有的苦累瞬间烟消云散了。”
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发生在2010年12月,由梁建英担任主任设计师的CRH380A高速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先导段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几年过去了,那个巅峰时刻,她与团队无比的自豪与喜悦仍在心底激荡。
像这样的“高光时刻”,梁建英经历过很多次。从2006年第一次主持设计高速列车开始,如今已是我国高铁装备行业唯一女总工程师的她,参与并创造了中国高铁的许多“世界之最”。
2016年7月15日,“复兴号”动车组成功实现时速420公里两车明线交会,创下世界高铁列车交会试验最高速。为了这样一个交会的瞬间,作为“复兴号”动车组项目中车四方的技术带头人,梁建英经历的却是整整一年的试验验证。每天清晨上车、半夜归队,就像在完成一场马拉松。
这两个最高速,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高速铁路核心技术,中国高铁总体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在高铁的高速、安全和舒适背后,是人们看不到的研发过程的缓慢、波折与艰苦。“我们的研发过程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惊天动地,相反,充满了枯燥重复甚至是疲累沮丧。”
中国高铁发展用十年就领跑了世界,但这背后是无数研制人员没日没夜的拼搏奉献。如今,方圆七八公里每晚熄灯最晚的,是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研发中心。高铁大放异彩,很多人称赞他们“宠辱不惊”,梁建英却答得坦率:其实,真的是没时间想那么多。
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科研工作者不变的底色。他们目标明晰、简单直接,把自己看得很轻,却把手头亟待解决的问题看得比一切都重。
每一次研发都是一场大考,无论技术水平还是精神意志都要接受考验。每天和试验打交道,梁建英见多了失败和挫折。“有时那种无助与茫然,会让人如同身处冰海深处,你找不到出口,也没有人能救你,必须面对、必须坚持。”
谈到排遣工作、生活压力的方法,梁建英愣了好久,她似乎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从事高铁设计十几年,风风雨雨、艰难险阻,压力可想而知。她对此无奈地笑笑:这些年我们真挺难的,但能怎么办呢?对着大海喊几句?这种事我可干不出来……梁建英也不习惯将工作压力带回家,许多千头万绪的时刻,她只是一个人静静坐在车里听着音乐。乐曲在耳畔流转,脑中盘旋的是复杂的试验和纷繁的数据。
对于目前流行的“压力宣泄法”,她并不认可:单纯的宣泄没有意义和价值。对于我们科研人员来说,多年的职业习惯早已深入骨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哪怕一点点的进展和突破,都会成为我们的慰藉和支撑,这种成就感才是对抗压力的灵丹妙药。
曾有人问杨绛先生:“人为什么总有烦恼?”先生答:“因为想得太多,读书太少。”这是文学家的答案。而梁建英则给出了理工女的答案:“人之所以烦恼,因为空谈太多,实干太少。”在她看来,科研工作就像跳高,跨越一个高度,就有一个新的高度等着你去突破,无论成功失败,都没有时间过多思虑。
小镇女孩的“火车梦”
东北吉林的小镇,离家200米的火车站,老式蒸汽机车喷着浓烟徐徐进站。儿时第一次跟随父母坐火车的梁建英好奇地在车厢里跑来跑去,心想:“到底是谁发明了火车啊?他可真伟大!”
岁月匆匆,老式蒸汽机车被飞速奔驰的高铁列车代替,当年的小姑娘竟成了“造火车”的人。时光的胶片上记录着一幅幅难忘的画面:她考入上海铁道大学,开始了自己的“火车情缘”;她挤在人群中排了整夜的队,只为能买一张寒假回家过年的火车票;她坐在绿皮火车上,从上海到老家吉林,那单调的哐当哐当声要听足足30个小时……
当年那个守在小镇铁路旁看火车的小女孩,如今成了名副其实的“高铁一姐”。而能够从向来以男性为主导的高铁装备设计行业脱颖而出,她也有着自己的法宝和秘诀。“科研工作根本没有男女之分,女人在其中不必自卑,也别想着会得到什么优待,这样的思考没有意义。与其顾忌自己的女性身份,不如想想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1991年,梁建英考入上海铁道大学动力传动与系统控制专业,全班100多人,女生不到10个。在铁路系统,女性管理者和设计师的确并不多见,这是现实,却不能成为困住自己的牢笼。梁建英在心里定了一个目标——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大学毕业,她成为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的技术员,负责基础的电气系统设计。
实习期内,进步神速的梁建英被领导看中,成为一个项目的负责人。对她来说,从这一刻起,自己的事业算是找准“轨道”了。梁建英喜欢用高铁比喻人生:人生中能够遇到的事业轨道并不多,一旦上线,就应该像高铁一样心无旁骛地高速向前。每个人其实都可以有自己的高铁——在事业的轨道上安全高速地疾驰。
这句话也是梁建英高铁生涯的真实写照。自从踏上高铁设计师这条路,她始终埋首科研,不理会外界的各种评价。她带领团队亲历了中国高速列车从“跟随”到“领跑”的飞跃发展,从引进学习到自主创新,从时速200公里的“和谐号”到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高铁人亲手将中国高铁打造成了一张金灿灿的“国家名片”!
梁建英在高速列车制造现场
女总工的“硬功夫”
但这样的飞跃谈何容易?2004年,乘着《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东风,我国开始在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的基础上打造自主品牌。这一刻,梁建英等了许多年,她和同事们摩拳擦掌想要大干一场,却在与外方的一次次合作、一场场谈判中得出了一个如鲠在喉的结论:巨人的肩膀不好站,说到底,还得让自己成为巨人!
道理很简单——买的来产品,买不来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合作方只会告诉你每个步骤该怎么做,却绝对不会让你掌握背后的原理。中国铁路事业只能跟在别人身后“吃剩饭”,永远不能撑起自己的脊梁。
目标有了,要想突围还需付出千百倍的努力。
在内蒙古伊图里河的严寒中,她是“冰雪女王”——在零下38℃的极寒中测试动车组耐高寒性能,电缆冻得像冰棍,放眼望去冰天雪地,人根本抬不起脚,只能“哧溜哧溜”滑着走。
在兰新铁路必经的百里风区,她是“追风者”——这里是世界铁路风灾最严重的地区,每年平均200多天风力超8级,最高风力能达到12级台风级别。凌晨往往是风最大的时候,别人躲都躲不及,梁建英却要和同事们追着狂风而行,为即将上线运行的列车做抗风沙试验。整整两个月,团队跟车跑了3万公里,大家几乎没睡过一个整觉。
在湖南高温湿热的夏天,她是“钢铁侠”——试验场所酷暑难耐、炎热潮湿,加上水土不服,很多人身上都起了湿疹,体重噌噌往下掉,伙伴们开玩笑:比吃减肥药还管用。梁建英也在连轴转中累垮了身体,有一次,带领团队在野外进行线路制动试验,她钻在车下检查车轮时,忽然感觉全身僵硬,腰部动弹不了……后来在大家帮助下,才总算艰难地从车下爬了出来。同事都劝她休息,她却硬扛着等到了试验结果。
攻坚克难“啃硬骨头”的时候,梁建英常会忘了自己是个女人。但有些时候,她却把女性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当谈判遇到瓶颈时,她告诫自己要柔韧灵活;双方争得脸红脖子粗的时候,女性独有的弹性和洞察力就派上了用场。作为项目中为数不多的女性,梁建英自然成了润滑油和软化剂,把节奏缓一缓,把气氛松一松,换一个方式常常就能达到共赢目的。
一次和故障“打游击”的经历令梁建英印象深刻。那是一次只持续了300毫秒的通信中断,300毫秒就像闪电转瞬即逝,却可能埋下安全隐患。于是,列车在线路上来回跑,梁建英和同事们每天十七个小时紧盯记录仪,苦守了整整七天,终于再次捕捉到这个300毫秒的故障现象。
这样的精益求精,对梁建英来说就像家常便饭。有一次,她看一个转向架驱动装置的定位尺寸,敏锐地感觉这个尺寸与另一种型号的车是一样的,立刻让技术人员去做分析,分析数据竟然丝毫不差。正是凭借一身过硬的本领,大家对这位有见地、有想法、对关键数据了如指掌的女总工佩服得五体投地。
理工女的“人生公式”
很多人一提到“理工女”,就会联想到“宅”、“枯燥”、“无趣”,但当你真正走近她们的世界,就会由衷地佩服她们的高效与务实,羡慕她们由此获得的充盈和丰满。她们眼前总有非常具体的目标,她们所做的努力都是在为实现目标做准备,这让她们没时间纠结、矫情,幸福也因此变得单纯许多。
生活中的梁建英有着小女人情致。对她来说,幸福可以是印证了一个关键的试验数据,也可以是电脑前一盆蓬勃生长的仙人掌;可以是从自己手中诞生的“国之重器”,也可以是情人节爱人送上的一束玫瑰……削减了千娇百媚和小情绪,放大了沉稳低调和从容淡定,她的“人生公式”同样是平衡的。
说到平衡,梁建英常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兼顾家庭和事业。“其实平衡是相对的。对于女儿,我的确是亏欠的,人家孩子都是有事找妈妈,我女儿却会第一时间找她爸爸解决。”
早出晚归,错过女儿的成长;任务攻坚,错过女儿的生日……谈到“作为母亲的梁建英”,她只给自己打了70分,但提及女儿,她言语中总是流露出骄傲和欣赏。虽然没能给予女儿足够的陪伴和照顾,也没有平常母女般无话不说的亲昵,但她相信,自己的努力和成就,女儿一定看在眼里,以她为荣。
如今,正在读初三的女儿早已习惯了住校生活,受务实、谦逊、不张扬的家风熏陶,她独立自主有想法,成绩优秀也性格阳光。梁建英用亲身经历,为女儿的成长奠定了一块坚实的基石——只要踏实肯干,许多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当你认准了你的“轨道”,就勇敢面对前路吧,家庭背景、专业乃至性别,都不会成为你的束缚。
如今,铁轨还在向着广阔的远方延伸,一列列高铁、动车在四通八达的路网上来回穿梭。肩负着“中国智造”的金字招牌,中国高铁已经扬帆远行,成为世界各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改变对以往“中国制造”陈旧印象的窗口。属于梁建英的铁路情缘也还在继续。
在她的蓝图里,有介于飞机和高铁之间的“高速磁浮列车”,会让工作在北京、生活在石家庄的人半小时到家;也有具有互联互通技术的跨国联运高速列车,会让“坐着高铁看遍一带一路”成为美好的现实……这些曾经出现在科幻电影里的画面,正在千千万万个梁建英手中,一步步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