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是劳模!我的骄傲我的榜样

作者:王晓艳,柳亚敏,张姿
巾帼风采 2019-06-10 15:08:30

“高铁妈妈”,引领孩子高速驰骋  

文/楠楠
 

2018年,高楠几乎将各种工业设计大奖收入囊中。无独有偶,儿子小波代表学校去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造力大赛”,也拿到了金奖,人们纷纷赞叹:“虎妈无犬子”。今年,中央电视台邀请高楠和小波一起参加三八妇女节特别节目《花开中国》。节目中,小波说,将来他也要像妈妈那样设计高铁,带着妈妈乘坐他设计的高铁环游世界。

2

高楠像是小波的“教练”,带领他走入科学的殿堂

拜儿子为“小波老师”

高楠称呼儿子“小波老师”,她的朋友圈里经常会晒“小波老师”的动态。

被妈妈封为“小波老师”缘起这么一件事。有一次,小波遇到难题问妈妈,没想到妈妈说,“这道题看上去很难啊,妈妈好像也不会呢,你能给妈妈讲讲吗?”妈妈居然也有不会的题,反而让小波很高兴。第二天他到学校主动找老师弄清楚了那道题,回家后认认真真地讲给妈妈听,高楠狠狠地表扬了他。从那以后,小波遇到难题都会自己寻找解决方法,然后讲给妈妈听,妈妈“降级”成了学生。

高楠是设计师,工作中常常需要出奇制胜,因此在她看来,创新思维特别重要。与孩子交流时适当“示弱”,就能给孩子更大发挥自我的空间,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而不是总依赖家长解决问题。

平时她工作比较忙,加班、出差是常态,所以小波小学一年级时,高楠就送他去学校寄宿了。周末难得的在家时间,高楠没有把小波交给各种培训班,而是和他一起玩耍、购物、阅读、做手工。妈妈手巧,儿子也特别喜欢做手工,常常用简单的工具做出很有趣的东西。高楠对他的创意赞叹不已,受到鼓励的小波就会滔滔不绝地给妈妈讲他的奇思妙想,“这个时候,我能看到他眼里闪烁着动人的光芒,那是创新的思维在萌芽生长。”

做孩子科学探索的“教练”

高楠曾负责一款全球首创的储能式有轨电车设计项目。这款车在广州运营,当时,高楠想把广州市花木棉花用国画写意的方法表现出来,她画了一稿又一稿。小波在旁边好奇地缠着妈妈问这问那,高楠当然也趁机给小波普及了储能式有轨电车的知识。看着他向往的神情,高楠说,将来有机会带你去广州就可以体验这款车了,这可是全球首创哦。

没想到,机会这么快就来了。去年,小波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造力大赛”金奖时,他向老师提出去体验这款被誉为“全国最美有轨电车”的低地板列车。在车上,“小波老师”给同行的师生们介绍百分百低地板技术,讲解超级电容的工作原理。看着大家专注的表情,他体会到了做一名车辆设计师是多么骄傲的事情。他告诉妈妈,长大也想做一名工业设计师。

高楠在轨道交通行业工作二十多年,她所在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在行业内非常有影响力,她经常代表中心去作学术报告。在参加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之前,她都会把报告内容先讲给小波听,小波边倾听边建议。会议之后,高楠也会把最新前沿科技信息与儿子分享。小小年纪的小波,仿佛对同龄人看来无比枯燥的东西产生了浓烈的兴趣,而他的表现也越来越出色。

多年来高楠一直保持读书、做笔记的习惯,看了一本好书,她就会马上把书中精华内容讲给小波听。有一次,高楠给小波讲了《人工智能时代》这本书,小波听得津津有味,产生了极大兴趣。他又找了几本人工智能相关的书看,还上网查资料,整理了厚厚一摞笔记,做了一系列PPT,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分享。

后来,高楠和小波一起参加了株洲市妇联组织的亲子读书会,在那里小波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他给小朋友分享各种科学知识,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3D打印、虚拟现实……自己查资料、画思维导图、做PPT,乐此不疲。看着小波在台上娓娓道来,台下小朋友们聚精会神,不时发出笑声,收获越来越多小粉丝,高楠由衷为儿子骄傲和惊喜。现在小波经常受邀到湖南其他地市的读书会去做分享,甚至还开了“思维导图训练营”。他非常享受分享的乐趣,而高楠永远是小波备课时的第一个听众,最忠实的粉丝。“他的成长让我欣喜,他的问题也越来越有挑战性,有时候我甚至要查阅很多资料,才能得到一个我俩都满意的答案。这也迫使我自身加强学习、变得更加专业。”

有人说,一流的家长做榜样,二流的家长做教练,三流的家长做保姆。高楠自认为是个“二流”的家长,因为她很像是小波的“教练”,带领他走入科学的殿堂。

劳模妈妈与优秀孩子同进步

高楠常常被人追问,怎么把孩子培养得这么优秀。她回答:“尊重并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做选择,才是最好的支持。”

小波也曾经是一个不让妈妈省心的孩子。小学毕业后,他好不容易考上了本地一所重点中学的重点班,有一天,却跟妈妈说,不想读书了。原来小学时轻轻松松就能名列前茅,但到了初中,同学都是来自各个学校的学霸,学习压力陡增。小波的失落感可想而知,成绩一度跌到了班级倒数,再也找不到小学时候的阳光自信。班主任甚至怀疑小波有心理疾病,让高楠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于是高楠和小波几次长谈,原来他不喜欢这种刷题式学习,只想开开心心做功课,不想被迫按别人安排进行学习。他提出想转学,这让高楠一时接受不了。因为大家都是拼命往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级挤,而他却想从重点学校的重点班转出来,这意味着失败!可经过与孩子的多次沟通,高楠最后尊重小波的意见,做出了艰难的转学决定。他们找到了一所离家较近的学校,虽然没有原来的学校名气大,但小波进入新学校后仿佛变了一个人。没有了文山题海的包围,他制定学习计划,画思维导图,在自己的节奏中游刃有余地学习,成绩反而稳步攀升,他又找回了之前自信的笑容。

“家长总是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但却不知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高楠说,尊重孩子,才能保护好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世界在孩子的眼里才会是有趣而丰富的。

在劳模妈妈的引领下,母子同趣同行,互为动力,共同进步,对妈妈的尊崇,妈妈“精彩”的言传身教,塑造和影响着孩子的人生。

 

理想,照亮两代人的人生 

文/胡玮斐

曹玉兰完成了半个月的农网变电站设备状况检查,在家仅休息两天,又踏上去黑龙江双鸭山市与同行技术交流的旅程。与家人离多聚少,曹玉兰已习以为常。在她心中,亲人、爱人和儿子,是她爱岗敬业的一种动力源泉。

作为国网供电公司少有的女性高压实验工,曹玉兰的工作场地在广阔的农村、山野、社区……每次出去检修、试验、交接,往往要走五六个变电所,少则三五天,多则半个月。曹玉兰还是单位的技术专家,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技术比武、交流等,一年里大半年不在家。然而,她,却是两个儿子成长道路上的榜样与指路人。

本刊关注曹玉兰

曹玉兰言传身教为孩子们做榜样 

让孩子看到你“全力以赴”

曹玉兰大儿子林彦辰,现在是大一学生。他先天身体羸弱、理解能力和身体协调性差。还在他幼年时,便有人断定:这孩子长大要“废”,可能会一事无成。

但曹玉兰坚信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她给小彦辰报名学习钢琴,加强协调性训练。别人家孩子一节课能熟练掌握一个音节,小彦辰却要练一个星期。有朋友劝说,别学了,学也学不会。但曹玉兰却不放弃。

一天,故障排查回家筋疲力尽的曹玉兰躺在床上,听着小彦辰练琴。她发现儿子弹琴老卡壳、心不在焉。“你不会弹、弹错,都不要紧,但必须要认真。”儿子委屈地哭了:“每天都是我自己上学、练琴。我就想你能像现在一样陪着我多好啊!”曹玉兰酸楚地掉下眼泪,紧紧搂着儿子:“在任何环境下,做事都得认真,要力争做到最好。”

从小学到初中,小彦辰花了同龄人好几倍的时间,将学习成绩保持在上游水平;仅考钢琴10级,便花了8年。他懂得了坚持与认真的重要,他知道,妈妈一直与他同行。

曹玉兰中专毕业后,一直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和技能大赛选手,她在公司海选、省市选拔、全国大赛中脱颖而出。曹玉兰背包里总是放着各类书籍,等公交、吃饭和晚上临睡前,随时拿出书来看一眼,熟记各类业务知识。她的一举一动,儿子默默看在眼里。

2010年,曹玉兰在东北五省的国网技术大赛中夺得冠军。回到家小彦辰高兴地抱着曹玉兰:“妈妈,你真厉害。我也要考第一。”曹玉兰对儿子的唯一要求是:全力以赴。

为了心中的“第一”,林彦辰在高中与曹玉兰发生了“冲突”。“妈妈在技术大赛上拿名次,表姐是北大研究生,我也要考最好的学校。”林彦辰经常钻研那些高深的难题,却百思不得其解,十分苦恼。曹玉兰劝阻他“要量力而行,掌握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就好。”“妈妈,你是不是瞧不起我,嫌我不行啊?”“儿子,一个人不要飘到半空,不能看别人学什么,你就学什么。你看,与妈妈同场竞赛的有这么多博士硕士、名校高材生,妈妈一个中专生却能在技术大赛中获奖,凭的就是基础知识扎实。做任何事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先打牢根基。”

2018年夏季,曹玉兰拿到儿子被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录取的通知书,激动地说:“儿子,你是妈妈心中的第一名。”

忙碌妈妈“逼”出自立孩子

“妈妈,你认识丛慧芳吗?她老厉害了,药到病除。你有她照片吗,有她微信吗?……”自从得知妈妈到北京参加中国妇女十二大,第二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林彦辰自豪极了。他不顾妈妈“别嘚瑟”的“警告”,骄傲地把曹玉兰在北京的照片发到朋友圈。同时,他还问妈妈索要同在北京参会的“偶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丛慧芳教授的照片,说要去向她当面请教,曹玉兰笑着满口答应。开朗阳光、好学上进,正是她期望在儿子身上看到的优良品德。

因工作关系,曹玉兰愧欠儿子许多生活上的陪伴,林彦辰也被“逼”得过早自立。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曹玉兰为了关注儿子心理成长,悄悄自学了心理学,每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遇到“关卡”时,她都能适时助力孩子前行。

许多家长为监督和陪伴孩子写作业而抓狂,曹玉兰则是“放养”。还对聪明伶俐的小儿子林彦均,提出了“高质高效”的特殊要求。比如老师要求一个小时完成的作业,他必须在45分钟内做完。

“想学什么,自己定。”曹玉兰从不强迫儿子学这学那。小儿子性格活泼,却也体质瘦弱。曹玉兰便跟他商量“想不想去练武术?咱们试一试好不好?”果然,经过四年的武术训练,小儿子不仅身体抵抗力增强了,还喜欢上了运动。不仅参加羽毛球等运动,还参加了学校的书法、朗诵、小记者活动等。去年,他获得了鹤岗市中小学生毛笔书法金奖、硬笔书法银奖。

那天,曹玉兰在工地上小憩,翻看其他家长发到朋友圈的现场视频:彦均上台领取鹤岗市中小学朗诵比赛特别金奖。他身着校服,昂首挺胸,好一个自信的阳光少年。

与孩子一起为理想奋斗

“喜讯传来,俺家小家伙期中考试,数学满分。宝贝好棒!感谢宝贝老师,感谢宝贝老姨夫!”这是曹玉兰发的朋友圈。不熟悉的朋友会纳闷:“老姨夫”是谁啊?

这里面有段故事。曹玉兰经常出差,小儿子从两个月时便住在大姨家。会说话后,他喊大姨大姨夫为妈妈爸爸,而嫡亲的妈妈爸爸,则成了老姨和老姨夫。

曹玉兰感恩血浓于水的哥哥姐姐的相帮,更感恩全力支持她工作的爱人。曹玉兰59项科技成果分别在国内各级部门获奖。2012年,她成立了“曹玉兰劳模创新工作室”。几年来,工作室获得国家专利4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种级别创新成果奖60多项,发表获奖论文50多篇。她把这一切归功于家庭的坚强后盾。

每每回家休息,曹玉兰都要提着水果看望年迈的公公婆婆,要跟爸爸和哥哥姐姐们聚个餐,家人的温暖拂去她工作的疲惫和思子的惆怅。

亲情同样感染着林彦辰。当年意外怀孕的曹玉兰和丈夫还在犹豫是否留下小儿子时,林彦辰恳求道:“妈妈,要弟弟吧。你没有时间,我来照顾他。等我工作了挣钱供他上大学。”只有7岁的林彦辰,要做弟弟最好的守护者。

随着小儿子的逐渐长大,家里的经济负担加大。一天,曹玉兰开玩笑地问大儿子:“你说,咱们亲戚中谁家最富啊?”林彦辰认真地想了想说:“咱们家和舅舅家最富,因为都有两个孩子。”
曹玉兰有点震惊有些感动:哥哥家有一对双胞胎,自己家有两个儿子。在孩子纯洁的心灵里:亲人,是最宝贵的财富。

真情在亲情中延续与传递。自幼身体不好的林彦辰,高考报名时,执意选择中医康复专业。“我学会了中医,要把家人的身体都调理好。让我的病人,躺着进来,走着出去。”

纯真朴实,是一个好大夫的品质。曹玉兰放心地笑了:“好!儿子,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后,就为实现愿望和理想,努力学习吧。”曹玉兰也为自己制定了新目标:拓宽视野,寻找电网运行的创新点。她要和儿子们一起为了理想奋斗。

 

 

以妈妈为偶像,“骄傲”中成长  

文/修江敏

 

作为全国纺织工业的一面旗帜和标杆小组——郝建秀小组的带头人,在面对青岛纺织业调整重组、转型升级带来企业体制机制巨大变化时,姜玲带领小组一路突破;在女儿成长过程中,母女也像攻坚小组一样突破困难一起成长。

4

姜玲 青岛纺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副部长兼郝建秀小组名誉组长,全国劳动模范

让孩子感受劳动者的荣誉感

作为郝建秀小组第九任掌门人,加班、出差、家庭走访谈心,几乎占据了姜玲的大部分业余时间。女儿姜睿的学校家长会、亲子活动和兴趣班的接送都由爸爸完成。学校老师一直以为姜睿来自单亲家庭,对她照顾有加。敏感的女儿甚至逐渐对她有了抱怨,特别是姜睿的姥姥从生病住院到离开,妈妈都没有请过一天假,女儿埋怨地说出了“你连小家都照顾不好,怎么照顾好大家?”

听到这句话,姜玲充满了愧疚和自责。为了弥补当妈妈的过失、让女儿理解妈妈的工作,姜玲没有哭诉自己的种种不易,而是带她参观纺织博物馆,到车间看纺织工人工作场景,讲述纺织女工团队的光荣历史……女儿当时没有回应什么。但不久后的一天,初中历史课上,老师讲到青岛发展史,讲青岛纺织的时候,问同学们谁知道青岛的名片、郝建秀小组,姜睿自豪地站起来说:“我妈妈就是郝建秀小组的现任组长”。同学们报以热烈掌声,老师请她讲妈妈和郝建秀小组的故事,她一下子感受到了妈妈团队的精彩和纺织工人的荣耀。

一次,姜玲在青岛广播电视台参加庆祝“三八”节的访谈活动,现场突然电话连线女儿,问她对妈妈什么印象,有什么想对妈妈说的,女儿说:“妈妈陪伴我的时间,还没有陪伴她的组员时间多,但是我不怪她,因为妈妈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妈妈,她是最好的妈妈,是我学习的榜样,是我的偶像……”,姜玲听着流泪了。

从那时起,姜玲再忙也会抽出时间陪女儿,参与她的成长和她共同进步。有一次,女儿学校组织劳模大讲堂活动,姜玲也受邀参加,面对全校师生,除了讲工作,姜玲把和女儿相处的点点滴滴讲给同学们听、讲给女儿听,女儿感触很深,作为班干部的女儿,从自身做起,开启了她的“不让一名同学落后”的帮助计划,被帮助同学的妈妈,还打电话给姜玲表达谢意。女儿也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学金和校学生会优秀干部的称号。榜样精神滋养了孩子的身心。

有责任感的孩子最靠谱

结婚后,姜玲一直和公公婆婆一起生活,女儿耳濡目染了爸妈对老人的孝敬和责任感。每天晚上,女儿也都要给爷爷打热水洗脚,帮奶奶梳洗,共同分担家务。平时,一家人到超市购物,姜玲也让女儿提前列好清单,培养孩子独立性、计划性。

城市孩子容易娇生惯养,姜玲总试图让孩子忙起来,让她为自己的事做主。2012年青岛市总工会推荐姜玲到北京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班进修四年。脱产学习意味着要放下工作、放下家庭,离家千里求学。而此刻正是女儿中考时期,但懂事的女儿反而鼓励姜玲为自己的梦想去奋斗,还说妈妈陪我长大,我“陪”妈妈学习。

从报考哪所大学哪个专业到找什么工作,姜玲只有建议,没有干预,全是女儿独立做主。姜玲说,只有每一件大事都交给孩子自己做,孩子才能成长出做更大事的能力、信心和责任感。如今,看着女儿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姜玲觉得特别欣慰和幸福。

以妈妈为偶像,让女儿成为了妈妈那样优秀的人。

 


工匠精神,滋养生命活力的“基因”  

文/柳亚敏

从高少萍的朋友圈,能感受到她的热烈、大胆、与众不同。她在调侃中不失认真地说,“我妈妈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结果使我得到更多家人的疼爱,让我有了丰富的童年和宽松的成长环境。而我也是一个‘不称职的妈妈’,正因为没有过多地干涉孩子的成长,他反倒长成了一个阳光大男孩。”她的教子经是大胆“放养”,但是父母传承给她的“工匠精神”,成为他们的家族基因,一辈一辈地传下来了。

5

高少萍 剪纸艺术家,中国剪坛十把金剪刀获奖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

对艺术的热爱涵养精神生活

高少萍的儿子林纬奇27岁,正在创业,事业上已小有成就。与他面对面交流,能感受到他处事得体,谈吐大方。能有今天,他说幸好有一个好妈妈。

“儿子从小到大成绩都不太好,我从来没有责怪他。因为我从小也不爱读课本书,但这并没有妨碍我成为剪纸艺术家。相比成绩,我觉得人格的培养更重要。”高少萍认为,对艺术的热爱会不断滋养精神、涵育生命、圆善人性。因此,小纬奇虽然学科成绩不好,但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就与各种艺术都沾点边,绘画、书法、弹琴……高少萍虽然没有硬性规定他要学到哪级,却让他广泛涉猎。

“到了部队里,我很快在同批入伍的战士中脱颖而出。画画就是让我在连队‘站稳脚跟’的第一步,因为当时连队要出板报,我自告奋勇去画画,连队的领导特别满意,让我担任宣传组组长。”得到肯定,让林纬奇找到了前进的动力,他在连队里教战友们练习书法,教战友们剪纸,还创造性地把剪纸应用到军营板报上,还变得爱读书,写了多篇文章发表在《解放军报》、《前线》等多家媒体上。在部队这几年间,由于表现突出,他获得了“优秀士兵”、“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还荣立了一个三等功。

高少萍对此很满意。“当年,每当我完成一幅新作品,就会把儿子叫到身边,跟他讲解我的设计思路和剪法技巧,让他参与到创作、改进和欣赏中来。慢慢地,他自己主动学习剪纸技法,欣赏水平也不断提高,而艺术是相通的。有了剪纸艺术的熏陶,他对其他艺术门类接受起来也很快。”

高少萍的母亲是漳浦芗剧团的名旦角,父亲是剧团里的舞美设计师。父亲后来成为漳浦县文化馆美术干部,总是在每年的寒暑假举办各种艺术培训班。“我非常好动,在培训班里上蹿下跳,但父亲从不指责我,我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艺术的熏陶,为剪纸创作打下了基础。在父母身上,我学会了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

工匠精神代代相传

高少萍从事剪纸创作,经常是半夜惊醒,灵感来了,就会“战斗般地跃身而起,刷、刷、刷地勾勒起草稿图,生怕第二天早上一觉醒来忘光了。”

林纬奇就是在深夜工作的母亲身上看到了“工匠精神”。“她经常创作到凌晨三四点钟,有想法时就兴奋得睡不着,平时她陪伴我的时间很少,相反,往往这个时候我会一直陪在她身边,虽然帮不上什么忙,至少能帮她画些边边角角。”

而在陪伴母亲创作的过程中,他也练就了超乎寻常的“专注力”:“这对创业的我帮助很大,不管做任何事都特别专注,因为热爱而废寝忘食。这也是我比较顺风顺水的原因。”

不同于传统漳浦剪纸源于农家生活的作品主题,高少萍往往从时事中获得灵感。她创作了《百年奥运·梦圆中华》《回归》《胜利的征程》《世纪伟人颂》等众多主旋律优秀作品。“大国工匠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一颗爱国心,机器生产也许可以代替手工制作,但不可能代替人类大脑的创意设计,这就是所谓‘独具匠心’。而这种‘匠心’不是以哗众取宠来刻意迎合市场,而是坚持主流价值观,弘扬正能量,有时代感又不失艺术美。”

耳濡目染,爱国情怀也在林纬奇心里扎下了根,“希望妈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创作中,为祖国的非遗文化传承多贡献力量。”

爱要大声说出来

每每儿子被人夸奖是“阳光大男孩”,高少萍觉得很得意。一个从小在爱的包围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一定是快乐的,也会有爱的能力。

现在他们一家三口好像大哥哥、大姐姐和小弟弟,经常在她的艺术馆里嬉戏打闹、相互逗乐,其乐融融。“老公像是个很懂我、疼我、爱我、包容我、宠我的大哥哥,在我几十年的剪纸艺术生涯中,为我助力、为我喝彩,我是个幸福的小女人。”

高少萍说:“我建立的剪纸工作室被评为‘福建省示范性劳模工作室’,承担着非遗保护、活态传承的重任。我坚持走到今天,与家人的爱与支持分不开。”

当被问到高少萍对儿子最爱说的是哪句话时,母子两人的回答几乎一致,“要把爱说出来”,要学会感恩和赞美,爱在表达和分享中会放大,会感染到更多的人。这句话现在也被孩子当成座右铭,林纬奇说:“我母亲一直身体力行做给我看,让我懂得爱,对家人和朋友一定都要由衷地说出心中的感动和赞美。”

曹玉兰 小波 高楠 妈妈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