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升国旗,奏国歌” 女排精神祖国至上
郎平来了!身穿中国女排红色队服,郎平矫健高大的身影出现在由北京师范大学、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北师大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光明智库等承办的“新时代的中国女排精神高端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中笃志会堂门口,人群的热情瞬间被点燃,沸腾的掌声响彻现场。
国庆节前,郎平作为主教练,带领中国女排以11场连胜豪夺第十三届女排世界杯冠军,这也是中国女排的第十个世界冠军,成为献礼新中国70华诞的最好礼物。
这一激动人心的胜利时刻,距离2016年她以主教练的身份,率领中国女排重返暌违12年之久的奥运赛场,并赢得里约奥运会金牌,过去了3年;距离1986年她以助理教练的身份,与主教练张蓉芳一起带领中国女排蝉联世锦赛冠军,实现中国女排在世界大赛的“五连冠”,过去了33年;距离1984年她作为副队长,在洛杉矶奥运会上摘取中国女排的第一枚奥运金牌,过去了35年;距离1981年她担任主攻手,征战第三届女排世界杯赛,拿下中国女排第一个世界冠军,过去了38年!
38年间,郎平的人生壮丽嬗变。从主攻手到主教练,郎平的身份变了,她对排球事业的热爱和付出与日俱增。从青涩到熟龄,青春韶华被岁月历练的智慧和定力替换。从“铁榔头”到“郎导”,人们对郎平的称呼变了,对她的喜爱与敬佩却历久弥深。有谁能像郎平这样,全民偶像、巾帼榜样几十载?因为郎平不仅是郎平,她是塑造传承“女排精神”的优秀代表,她和中国女排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国家荣誉高于一切!”
女排精神,高扬新时代最强音
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凯旋归来的郎平和女排代表,赞誉她们成功卫冕,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
总书记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女排的喜爱,不仅是因为你们夺得了冠军,更重要的是你们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
国庆阅兵盛典中,当郎平率领女排乘坐的“祖国万岁”彩车压轴出场,天安门广场掌声欢呼声雷动。女排姑娘们的努力拼搏,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座座冠军奖杯,更是全国人民对于她们的喜爱与敬意。这也是郎平第二次登上国庆庆典的彩车。她说:9月30日晚参加完国庆招待会,回到驻地才知道第二天要上彩车,我们也没有什么准备……1984年洛杉矶夺冠之后,我和中国女排也参加了国庆花车巡游活动,当时气氛十分热烈。35年后国家更强大,我登上“祖国万岁”彩车,感到现场群情激昂,很震撼,很振奋人心,我们特别受鼓舞。
38年前,中国女排拿下第一个世界冠军,《中国妇女》发出评论员文章《学习女排 振兴中华》。1996年7月,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中国女排获亚军,郎平成为1996年第7期《中国妇女》杂志封面人物。2016年8月21日—— 一个刷新中国女排历史的日子,在里约奥运会上,阔别12年奥运冠军宝座的中国女排王者归来,女排集体荣登2016年9期《中国妇女》封面。
“不是赢得了奥运会,才有女排精神。”郎平说,“赢得比赛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球队综合实力的反映。”她给每一场比赛定的目标,非常简单,就是要“升国旗,奏国歌”,“只要穿上带有‘中国’二字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国出征。为国争光是我们的义务和我们的使命。”正是靠着这坚定的目标,以及对每一位队员的深度认知和对球队整体状态的全面把握,短短十个月,去年世锦赛还表现欠佳的国家队,在郎平的率领下,迅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终于在9月29日以11连胜的漂亮战绩赢取了又一个世界杯冠军,又一次举国欢腾。
尽管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尽管球队几经浮沉,但祖国至上、为国争光的女排精神赓续传承。而从主力到主帅,三十多年来,郎平几乎见证了中国女排的每一个高光时刻,也经历了艰难时刻的顽强坚守。
女排精神的意义早就超出了排球,超越了体育,成为追求民族复兴梦想精神的表达,激励着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
问及现在的目标,郎平不假思索地回答:“从零开始,不忘初心。”干脆利落,坚定有力,毫无11连胜冠军的自满或包袱。
谈及让球迷们激动不已的11连胜时,郎平非常冷静:“这次世界杯是不是所有的球队都是百分之百地全力以赴,我是画问号的。”意大利队因为在欧洲排名不够,没有机会来。塞尔维亚全主力都没有来。基于这些因素,她说,一定要正确把握比赛结果。现在她最希望的,就是球队尽快回到平常状态。
众所周知,中国女排获得的10个世界冠军,郎平直接参与了8个,其中4个来自球员时期,4个来自教练时期(其中1个为助理教练)。第一次执教中国队,她带出了2个世界亚军和1个世界季军。第二次执教中国队,她获得了3个世界冠军、1个世界亚军和季军。三十多年来,中国女排所有的荣誉,几乎都与郎平息息相关。
郎平不仅是国人心中的排球英雄,在国际体坛也收获了高度赞誉。就在本届世界杯赛结束后,国际排联主席格拉萨评价说:“郎平曾经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球员,而如今她已经成为了一名很出色的教练员。不仅仅是中国排球,她彻底改变了亚洲排球、乃至世界排球的训练方式。此次中国队夺得了世界杯冠军,再一次证明了郎平的执教水平。”
但在郎平眼里,成绩、荣誉都是需要随时被清零的。“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这是挂在国家女子排球队训练馆内的一条标语,与国旗遥遥相望。自从18岁被时任国家队主教练袁伟民招入国家集训队开始,郎平就接受这样天长日久的熏陶,将其刻入了骨子里。这种能够随时清零的能力,来自于中国女排的优良传统,也来自于郎平始终追求卓越的自我要求。在自传《激情岁月》里,郎平披露了自己决定去美国留学的心路历程。“我不能再躺在‘冠军’的奖杯上吃一辈子老本,不能天天坐在荣誉上。‘世界冠军’只说明我的过去,而一旦从女排的队伍中退下来,我什么都不是,我得重新学习本领,我得重新开始生活,必须把自己看成‘一无所有’……”
回顾八年的海外生活,郎平的总结也颇耐人寻味:“这段八年的海外生活,历练了我的心智,我已经把自己这个‘世界冠军’一脚一脚地踩在地上了,踩得很踏实。”也只有如此毅然决然地告别曾经的荣誉,她才能重新出发,从金牌球员变身金牌教练。
在郎平看来,一场比赛就是对平日训练结果的检验,成绩不足恃,失败不足惧。她说:“输球不完全是坏事。”“实力没达到的时候,不能勉强给球队过分的压力。你既不能夸大事实,不要高调,也不能给运动员过大的压力。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说。表决心的话谁都会说,关键是做。平时训练怎么做,遇到困难怎么做,要一一落到实处。不管高峰还是低谷,要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
没有如果,抗压能力是慢慢练就的
当年和郎平一起创造出五连冠传奇的队友,退役之后大多选择了管理类工作,唯有郎平坚守在排球一线,成为了高水平的排球教练。问及个中缘由,“因为我不会干别的。”郎平回答。
她坦言,之所以能成为教练,其实是被师傅逼上梁山。“袁导请我回去,我很忐忑。袁导给我做了很多的心理疏导工作,给我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师傅请了我三次,我也不好意思再拒绝了。”
在她的排球生涯中,经历了无数的紧张时刻,如何控制自己不崩溃呢?郎平娓娓谈起了两次执教中国队的变化,坦言自己是慢慢锻炼出来的。
1996年前后第一次做主教练时,特别紧张,时常压力大到失眠。但现在,能做到躺下就睡着了。她说:“抗压能力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要学会自己给自己做心理疏导,相信每天的积累和努力会有一个结果。所有的比赛只有结果,没有如果。只要这个球没完,比赛就没有结束,就要尽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去面对。”
不过,郎平也坦言,即便是现在,压力大时还是需要心理疏导,特别是遇到对队员状态吃不准的时候。为了打好一场球,作为主教练,她要做很长时间的准备,包括给球员做心理疏导、推演比赛轮次、分析对手的状态和变化,要查很多的资料,进行细致的推演,给出制胜方案。每天的复盘推演,要持续到很晚。做完这一切之后,郎平会安慰自己说:“我该做的都做了!”
“烧柴点火”,推着队伍向前走
在郎平看来,一个卓越的教练就要“对自己要求高,能负起全责,尽最大努力去做”。她会对全队每一名运动员进行单独谈话,照顾每个队员的伤病康复状况等等。她认为教练必须对球队有深度认知和把握,系统性把握球队,对每个人能做什么、存在什么问题、她的对手怎么样等问题都了如指掌。“主教练当然也可以过得轻松一点,但这样做的危险性很大。”
她说,自己在场与否,球队训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身为主教练需要纵观全局,及时作出调整。平时的训练是比赛的保障,每个细节都要专注。“当你勤勤恳恳、一丝不苟的时候,其他的副教练也会跟随你。我们的教练都练到需要去治疗。”对待球员,郎平说是“软硬兼施”,必要的时候还要“上鸡汤”。比如,她会给状态不好却又发泄不出来的球员说:“你现在崩溃,总比比赛崩溃强。”当队员一时达不到教练的要求时,她循循善诱:“当遇到生死战、淘汰赛,赢了你上、输了你回家,怎么打这场?你是准备到那个时候考虑这个问题,还是在现在的训练中去挑战自己?也许你今天做不到,或只能完成要求的10%,但一个星期后能完成20%,这就是一种进步。”
有一个队员曾对她说:“您对我说了两年的话,我今天才领悟。”郎平笑着说,“我感觉我就是一个妈妈带了二十个女儿。有的队员特别聪明,说了她能在十个球之内就修正;有的队员就是我说三年,她能认知五分钟。我得在场边喊,不然她就又习惯性做动作了。这需要足够强大的心理,要耐心、坚持,等到她终于开窍的时候。”
为了激励球员,还得有妙招。郎平的秘密法宝是“小红旗”。“红旗”是有“内容”的,而且分大小,今年还涨价了。曾经的女排队长惠若琪拦网做得不好,郎平就说:“小惠,今天拦死一个,给一面小红旗!”到里约奥运会的时候,惠若琪终于有突破了,拦网表现出色。郎平说自己也“感动到热泪盈眶”。
除了爱与包容,郎平还认为“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她会挖空心思变换方法来训练,制定非常明确的训练目标、解决方案和训练周期,落实到每堂课,注重训练的节奏感,通过大赛来检验、复盘训练成果。鼓励队员从实践出发,去一点点靠近目标。
“教练的工作就是在一边‘烧柴、点火’,全力推动她们向前走。”这就是郎平眼中的教练职责。
抖抖身上尘土,眼中依然坚定
这次夺冠后,央视镜头中郎平流泪一幕登上热搜,也让国人十分感动。郎平回应说:“那一瞬间想得很多,比赛过程很坎坷。但今年又是幸运的,队员几乎无人受伤。去年接二连三的受伤,明年奥运会最担心的也是受伤,但这又是最难控制的,不能因为怕受伤就不动了。经历的困难非常多,比如承接16个姑娘的心理负荷,就是一件需要极大能量的事情。”
作为主教练,如何把女排精神讲给队员,激励并感染她们?郎平的答案是,“不断启发她们,不断用我们的大目标去激励她们。”
在郎平看来,学习“女排精神”,是非常具体的,即“在每天的训练中,在遇到各种困难时战胜自我”。这个过程中,要让年轻的队员们看到什么是女排精神,并思考如何去发扬它。
“很多年轻队员一开始对女排精神的体会也并不深切,但在成长起来的队员们的带领和影响下,在实际的艰苦拼搏中,就会慢慢理解,并将女排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强者有能力面对一切困难。”这是恩师袁伟民曾经的教导,郎平一直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
在里约奥运会结束后,郎平曾经给出了她定义的女排精神:“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知道有时不会赢,也会竭尽全力,是一路虽走的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尘土,依然眼中坚定。”正是抱着“人生不一定会赢,然而要努力去赢”的心态,她临危受命,全力以赴,创造了中国女排最好时代。
郎平带出了新女排,也为女排精神注入了新内容。新时代女排精神把人文理念和科学精神、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团结协作和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推向了一个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