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土豆”,打赢山乡脱贫翻身仗
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林红梅把秦巴山里最不起眼的洋芋变成了金蛋蛋。她帮乡亲们脱贫致富,开拓旅游资源,打造美丽乡村,走出了一条“青春洋溢”的电商扶贫之路。
乡村里的“网红节”
每年的“双11”都是电商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林红梅也不例外。与往年不同,今年公司虽然也搞促销,却并不打折。因为她发现,以往打折没有为公司锁定更多客户,赔本也没赚到吆喝,许多客户下单只是图便宜。而每次打折搞活动,厂家要让利,农户也不赚钱,费力不讨好。
林红梅决定“变变样”。“现在电子商务五花八门,直播、社群都是拓展销售的渠道。”她把今年的“双11购物节”变为“双11网红节”,邀请网红现场直播,“就像电视购物,客户通过视频了解产品,眼见为实。利润翻了三倍,挣的比去年还多。”
当然,“任性”的前提是对产品的自信。紫阳县地处秦巴山区,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农作物都是自然生长,加之昼夜温差大生长周期长,因此品质好、口感好,是“小时候的味道。”尤其是洋芋(土豆),虽然个头不大,却香甜绵软,咬一口泛沙,里面还有晶莹的小颗粒,“紫阳洋芋淀粉少,所以又称菜土豆,非常适合健身人群。而且紫阳土地天然含硒,洋芋硒含量是一般土豆的七倍。”提起洋芋,林红梅如数家珍,“最重要的是,这些洋芋长在山上,不打农药——人站在山上都会歪,怎么可能背着药箱去打药?我们的洋芋无公害,零污染,随便你到哪儿检测。”
“网红节”获得成功,林红梅并不意外,最近公司一直在做“村播计划”,“找村里一些能说会道的妇女,对外直播家中日常生活和山里劳作场景,让外界既能了解山里的风土人情,又能了解作物的生长过程。”
“村播计划”颇见成效,不仅推出了产品,也推出了家乡的绿水青山。每年5月至8月,是公司打造的“旅游季”,邀请客户进山参加“吃苦之旅”,与农户一起上山采茶,下田插秧,河里捕鱼……体会农民劳作的不易,享受山村的美景美食。而客户通过与农户的朝夕相处,加深了感情,也增加了信任。很多客户临走会提前放下钱,预订需要的农产品,于是便有了“订单农业”。同时好山好水也吸引了一些养老产业落户乡村,村里又多了发展途径。
紫阳洋芋是公司的主打产品,林红梅为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青春洋芋。寓意“一帮有青春活力的年轻人通过电商让农户笑容洋溢。”为了让“青春洋芋”在同类产品中有更高的辨识度,还专门为洋芋设计了卡通形象的LOGO。颇具创意的“青春洋芋”成为全国电商扶贫的标杆,并在第五届“创青春”电商创业创新大赛中获三等奖。
“青春洋芋”凝聚家乡情怀
对林红梅来说,“青春洋芋”能有今天,是摔了很多“跟斗”换来的。创业让她明白了什么叫“头三脚难踢”。
林红梅原是紫阳县联通公司的一位客户经理,因为推广业务,经常走乡串户,由此看到了山村的贫困,也看到了潜在的商机,“到处堆放着洋芋,没人当回事。”但她知道这是宝,城里超市都没的卖。
大山之外电商如火如荼,山里守着好东西却静悄悄。为什么不试一试?一个偶然机会,她向遇到的一位县领导提出建议。领导一听:好啊,你来干,我们支持你!“当时赶上国家政策向农村电子商务倾斜,那就干吧。”
辞了工作,林红梅开始创业,但很快就挨了当头一棒:无标志、无厂家、无日期——她卖的是“三无产品”,她被投诉了!“这才开始有了品牌意识。”亡羊补牢,林红梅随即注册了“美味山灵”商标,包括洋芋在内的紫阳富硒特产从此有了专属身份。
随后又有了麻烦事,农民一看不起眼的洋芋能卖钱,索性不论大小好坏一股脑都拿来卖。洋芋很娇气,坏一个,其他的也跟着坏,如此就有了质量问题。甚至还有农户往洋芋里掺石头,以假乱真,“这不是砸自己的牌子吗?”林红梅很生气甚至后悔创业。
可开弓没有回头箭,还是要给自己打气鼓劲。“先要培养农民的契约精神。”林红梅想到了三级联保:村、乡、镇干部分别做各自村镇的质检员,“有问题直接找干部。”责任得到了层层传递。信誉好的,继续合作;信誉差的,拒收产品。“不到一年就把程序理顺了,没人不守规矩了。”
但创业之初的投拆事件也给了林红梅一个提示:陌生客户对产品不信任,换成熟人呢?
紫阳有近十万人在外务工,这是潜在的消费群。在林红梅的建议下,各村镇建起了“老乡微信群”,由村第一书记做群主,把家乡变化及时发到群里,引起大家的关注。“慢慢地我们再发一些温情的小广告,像:还记得小时候吃过的玉米吗?还有魔芋……待勾起回忆和食欲,再趁热卖产品,结果头三天就卖了30万元。”林红梅觉得这条路走对了。接着她又开始打“情怀牌”:“作为家乡人,是否也要为家乡出把力呢?”她号召大家都来做微商,既助力家乡建设,也能兼职赚钱,由此形成了“十万微商大军”。
微商大军不可小觑,截至目前累计销售额已达2000万元。许多在外大学生看到了家乡的变化,也主动回乡创业。山村重新活跃起来。
“奔跑的土豆”洋溢文化味
“一颗小小的洋芋,竟能做出72道菜,你信吗?”2017年,公司请来专业厨师,开发洋芋宴,并与电视台合作,把洋芋宴变成了美食节目——《看我七十二变》。看完节目,许多人都服了。
接着公司又在旅游景点摆起了洋芋宴,人们慕名而来,想尝尝“青春洋芋”到底有何不同,结果直呼“舌尖上的美味。”对此林红梅很自信:“我敢说,只要吃过我们洋芋的人,都会记得它的味道。”
去年春天,江苏陕西协作常州定点帮扶小组到紫阳做扶贫调研,了解到“青春洋芋”,点赞的同时又提出建议:产品要注入文化元素,就有了灵魂,可以传播得更远。林红梅深以为然,恰好当时微电影正火,公司便把洋芋的“前世今生”拍成了微电影,于是就有了《奔跑的土豆》,讲述一颗土豆的“触电之旅”,也让更多人知道了青春洋芋。
青春洋芋火了,外地客商也到紫阳收购洋芋。对于是否会“抢市场”的问题,林红梅说:“好东西市场大,不怕抢。他们卖洋芋,我们卖洋芋种,扩大种植面积。全县175个行政村,村村都有我们的合作点,还怕没有洋芋卖?”
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公司又在洋芋深加工上做文章,薯条、薯片、粉条……“紫阳都是高山岩坡,无法扣大棚,一年只有一季产量,所以要让有限的土地产出最大的能量。”
以前洋芋只在收获时卖一季。突击销售,量大价低,不划算。洋芋还容易发芽,需要在冷库里保存,这就要投入成本。而在紫阳当地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地窖,洋芋在地窖里保鲜,不用加任何防腐剂。借助这种天然储藏室,林红梅改变销售策略,洋芋一过季便下架,其余的只对会员以包年的方式销售——既保量又保价,还延长了产消双方互动周期,增加了客户粘性。
“不用考虑第二年他还是不是你的会员,答案是肯定的。”包装箱里,还有农户的信息介绍及写给客户的话,吃得怎么样、有什么意见等等,“就是想让客户感受到这是一款有温度的产品。”
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洋芋畅通无阻地出山进城,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电商助力贫困山村打赢了“翻身仗”,一组数据让林红梅颇为自豪:2500人实现了就近就业,人均月增收近千元;35个城市设立了洋芋分销店,月赢利2万元;3378户贫困家庭成功脱贫,步入致富“快车道”……
林红梅的打算很多:成立合作社种养殖基地,开展种植、生产、加工可视化的移动互联网农业……她希望公司未来不仅是一家优秀的营销平台,还是一家多产品集合发展的供应链企业。
其实林红梅并非紫阳人,她中学时随做生意的父母从成都移居紫阳,在此生活了11年,早已把紫阳当成自己家乡,她热心公益,关注贫困村,关注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能为家乡脱贫奔小康做点事,我开心,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