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锁RNA,解码生命奥秘

来源:中国妇女作者:文/田甜 王婕
巾帼风采 2021-04-21 14:46:50

在2020年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上,陈玲玲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是10名获奖者中的两位女性之一。此次峰会聚焦后疫情时代,寄希望于汇聚青年智慧力量和创新动力,服务于人类福祉。陈玲玲在大会发言中说到她研究方向的重要意义:“非编码RNA”“环形RNA”等,与当今世界最关心的抗癌、抗病毒等研究有着紧密联系。


1.jpg

陈玲玲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霍德华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国际研究学者,曾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科学探索奖”、国际RNA协会“Mid-Career Research Award”等奖项


探寻RNA的“趣味”世界


站在人类基因科研前沿,陈玲玲主要从事核糖核酸(RNA)生物学基础研究,致力于发现分子家族,破解基因密码。近年来开拓了多个非编码RNA研究新方向,在揭示其生成规律、作用机制以及与人类疾病的关联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


相比RNA,人们可能更加熟悉它的“兄弟”DNA。许久以来,大部分RNA只是被看作传递信息的“使者”,并不具备太多实际功能。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两位美国科学家才发现RNA的干扰机制会导致某种特定基因“沉默”,并因此荣获了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此后有关非蛋白质编码RNA的研究才逐渐受到重视。


2020年,一场疫情让RNA走进大众视野。新型冠状病毒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的RNA病毒。它与DNA一样,会以各种方式调控生命的各个方面。只是相较DNA,人类对RNA的研究还只是冰山一角。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样长成现在的样子,又是如何被人类发现,它们有哪些生物学功能……很多都是未知。


这些把人绕得云里雾里的“小家伙”,却是陈玲玲眼中的“老熟人”。她觉得RNA的世界非常有趣,并非只有一根长链一种“面孔”,而是拥有线性、环形等多种形态,而且有些根本没有携带编码蛋白质的遗传信息,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陈玲玲沉迷于这种探索未知的快乐,那些自己长期追寻的未解之谜总是拥有巨大的吸引力。“当你发现别人看不到的规律,能把里面的关联想通,哪怕探索路漫漫,惊喜也只有一点点,得到的都是无法言说的快慰。”


陈玲玲把自己的工作总结为“研究前人所不知道的基因组暗物质”,她和伙伴们正是在黑暗中跋涉追光的“解码人”。“生命非常神秘,我们认识它、解析它,最终还要努力让它为人们的生命安全健康保驾护航。生命科学的意义就是一步步去探寻真相,揭开未知。”


尽管陈玲玲从事的研究特别基础又非常前沿,距离应用也许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她的科研能力和成果却早已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赞誉。目前,陈玲玲已在多个国际期刊和专著上发表责任作者论文50多篇。2020年她成为权威学术期刊《Cell》的学术顾问。在这份顾问名单上,目前只有九位中国科学家,陈玲玲是两名女性之一。同年,她也成为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的学术顾问,是来自中国的唯一一名女性科学家。



让RNA基础研究惠及大众健康


2.jpg

陈玲玲作为科研团队领军人,立志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科研人才


今年43岁的陈玲玲正处于科研事业的“黄金期”,资历深厚,精力充沛。近些年,她带领团队取得了很多极具突破意义的科研成就,比如她所研究的长非编码RNA,就与许多遗传缺陷基因疾病密切相关。


有一种特殊的疾病叫“小胖威利综合征”,每两万个新生儿中,就可能存在一个“永远吃不饱”的小胖娃娃,他们常常处于饥饿状态。由于病理机制至今不详,而且临床症状复杂,这类患者很容易因为疏忽导致错失治疗时机。2012年至2016年间,陈玲玲团队发现了两类新型长非编码RNA与这种病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他们的研究也为及时发现疾病和及早干预提供了可能。2019年,陈玲玲团队又首次发现环形RN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密切相关,这种特殊的RNA有可能为将来阻断红斑狼疮的发病通路,提供非常重要的治疗靶点。


未来,利用RNA技术,可能对重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虽然有些研究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科学家就是要有这样的想象力和魄力,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基于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年复一年的巨大积累,做出大胆且合理的假设。为此,陈玲玲“愿意一次次验证猜想,也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放弃,始终精益求精地进行求证。”她始终坚信,科学的发展一定是螺旋上升的。


尽管科研之路道阻且长,但每一次发现都令陈玲玲欣喜万分。她和她的团队发现了许多新的分子,了解了越来越多新的作用机制,不断拓展着科研认知的边界,完善着现有的知识体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让始终致力于做好“中国自有知识产权科研项目”的陈玲玲备受激励,国家将面向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大批具有前瞻性、重要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这将为她和更多科研工作者提供科技报国的更大舞台。


拼出来的人生“升华”


3.jpg

探索基因奥秘,陈玲玲在科研路上坚定前行


在那些别人看不见、看不懂的世界里,有太多为了隐约星光矢志向前的赶路人。他们从不喧哗,只是默默积蓄力量,安静而坚定地朝着理想的方向走下去。那个目标看起来遥不可及,但为了它,他们宁愿丢掉沿途的鲜花、掌声和真金白银。就像陈玲玲,她原本也有机会选择完全不同的人生。


20年前,陈玲玲成为一名生命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可她当时并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做生命科学的哪一个方向,职业规划更完全像是空谈。这多少让她有些迷茫,自己会一直做科研吗?真的适合吗?有机会闯出一片天地吗?这些疑问也伴随着陈玲玲在美留学期间的日常。


在攻读生物医学博士学位的同时,她还一并“拼”下了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这个“拼”字毫不夸张,拿到生物医学博士学位已经不容易,在无数课题、数据和实验中,还要夹杂19门比拼“真刀真枪”的MBA课程。回顾这段四年半攻读两个学位的求学经历,陈玲玲用到了一个词——“升华”。这是承受力的升华,更是成长力的升华,你会发掘自身无限潜力,可以不断给自己加码,去挑战并完成更多“不可能”。


商科课程也敲开了陈玲玲思维的新大门,使她明白纯粹的研究也可以像开展一个项目那样——从闪现一个想法到呈现一套体系,再到组建一个团队,最终形成一个产品。两套思维,在同一个大脑里常常“左右互搏”,碰撞出的火花点燃了陈玲玲心中对探索未知的热情。拿到生物医学博士学位前,她就获得了20万美元的独立科研经费,这是她所在的康涅狄格州历史上唯一一次,将此经费授予还没有正式拿到博士学位的人。她愈发坚信,自己会沿着科研的道路一直走下去。


拿到双学位的同一年,陈玲玲受聘于康涅狄格大学干细胞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后来又担任助理教授。在美国,她遇到了令人敬重的博士生导师戈登·卡迈克,在他的鼓励下不断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在国外的发展看起来顺风顺水,前途大好。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一年后,陈玲玲毅然选择回国。


“十年前我回来的时候,国内的科研环境就已经非常好了,我们有先进仪器设备,也有相当透明公正的科研流程。这些年,我身边有很多科研人员陆续从海外学成归来,我们的志向都是一样的,都想真正为国家做出应有的科研贡献。”



科研女性更要勇于坚守


4.jpg

陈玲玲带领学生进行科研实验,不断向科学高地进发


陈玲玲对学生很和气,但要求却不松懈。她常告诫学生,不要在当了几年研究生之后,因为遇到一些瓶颈,就稀释了最初投身科学的热情。“科研攻关就像在拆一个个宝盒,只要肯坚持下去,总会不断拆到乐趣和惊喜。”


永远好奇,永远不懈追求,这是陈玲玲认为身为一名科研人员应有的职业态度,尽管在日复一日的研究中,能始终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陈玲玲所在的研究所,每年招生时男女比例基本各占一半,而且在入学和读研究生的阶段女生的成绩甚至常常要超过男性,但当发展到PI(首席研究员)阶段,女性比例却大大降低。“我们单位的女性PI比例算是很高的,但不足20%。”研究领域内的性别失衡,让陈玲玲深感忧虑。


多年以来,她见过不少女性把最高学位当成终点一路狂奔,达到了目的却丢失了初心。有的被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动摇,有的因遭遇瓶颈就放弃职业理想,实在令人惋惜。陈玲玲想对未来可能从事科研事业的女孩子们说:该恋爱就恋爱,该结婚就结婚,该生娃就生娃,一切积极面对,但千万不要轻易动摇科研志向,不要自我挫败职业信念。


陈玲玲自己正是这样做的。一路走来,这些看似影响职业发展的“关卡”她都顺利冲过去了,结婚生女,照顾家庭,该做的事她一样儿也没落下。家人无条件的支持给了她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动力,对于她的每一个选择,父母、公婆、爱人都从没有一句质疑。能够获得这样的给力“后援”,陈玲玲有自己的心得:职业女性要善于发挥聪明才智,去影响身边的人,获得家人支持。但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内心始终坚定。“坚持自己,肯定自己,欣赏自己,才有可能抵抗外界的风吹草动。”



精神引领未来一代


5.jpg

女儿是陈玲玲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


科研工作压力很大,睡不着觉是常有的事。每到这时,陈玲玲就庆幸女儿是自己的拯救者。每晚临睡前女儿会赖着她讲故事,经常讲着讲着就先把妈妈哄睡了。


谈到孩子,陈玲玲的笑容特别灿烂,因为女儿是她得到的最好礼物。她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很多女儿的照片,微信头像也是女儿的画作。尽管亲子陪伴时间并不多,但她一直努力做一个好妈妈,尽力享受这份珍贵的母女亲情。


还未上小学的女儿,早已经习惯了陪伴妈妈工作。陈玲玲的办公室里有不少女儿的“大作”,色彩极富童真,创意天马行空,画面上的人、动物、星星月亮都有笑眯眯的表情,让人看了心情也跟着灿烂起来。回忆起女儿的成长,陈玲玲不无遗憾。她很少陪女儿参加学校的活动或比赛,其实心里也蛮愧疚的。但先生却总宽慰她:女儿懂事之后,一定会为有你这样的妈妈感到骄傲,也会更加理解你。如今年幼的女儿就常说:妈妈,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当科学家。


对于女儿的未来,陈玲玲并没有明确的规划,她希望顺其自然地发展,让她自己去追寻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假如有一天她跟我说,妈妈我想当厨师、美食家或是其他,我都完全赞成,只要她内心对于自我选择有着坚定的认同。”


这种坚定,也正是她希望自己的学生所拥有的。科研攻关之外,陈玲玲想做好的另一件重要事情,就是担当好学科带头人和团队引领者,造就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站在科研前沿,敢于领跑创新,勇于向上攀登,甘守寂寞平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的深度、广度和高度进军,把个人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十四五”新局已开启,陈玲玲和团队也踏上了科研新征途,秉承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斗志昂扬地迎接下一个科研“黄金15年”。她和同行们期待到2035年,包括RNA在内的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人类基因组的“暗物质”密码会被陆续破解,与基因相关的重大疾病可以从源头被遏制,癌症和病毒等威胁人类健康的“怪兽”能被一一战胜,生命健康领域的科研成果一定会极大地改变世界,造福人类。


陈玲玲 女科学家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