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建设前沿“女闯将”
中交基础设施养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崔玉萍,主持参与过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她凭借专业能力逐渐成为行业中为数不多的女性“领军人”,以前瞻性理念,积极推动行业创新性发展。
在世界跨度最大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支井河特大桥建设中参与设计工作,以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承建310国道青海大力加山至循化段高速公路,在施黄埔特大桥养护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实现不拆不损,对“百年铁桥”兰州中山桥维修加固,成功将桥体抬升1.2米……中交基础设施养护集团(以下简称中交养护集团)在众多国内外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中屡创佳绩、战果累累。而这些亮眼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掌门人”崔玉萍的运筹帷幄。
崔玉萍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工学硕士
身先士卒,改革前沿“女闯将”
只要谈及工作,崔玉萍对职业的热爱与深情就顷刻溢于言表。她桥梁设计专业出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工作,成为一名工程师。但年轻、有想法的她并不囿于现状。几年后,一直从事桥梁设计检测业务的她发觉北京市场空间增量有限,敏锐地作出判断:应该去“桥比较多”的珠三角一带开拓市场。
在她的坚持下,“成立深圳分院”的想法获得了领导的支持。但当时单位业务主要集中在北京,没有人愿意离开“安乐窝”去拓荒。最后,28岁的崔玉萍只身一人前往深圳开拓市场,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可“螃蟹”吃到嘴谈何容易?为评估桥梁实际承载能力和结构安全性,需做荷载试验,试验一般要在凌晨1点到4点完成,每天完成试验回到住处时天光已经渐亮。回忆起对南海北江大桥进行检测时,崔玉萍说,“那时没有那么多现代化设备,需要搭几十米高的竹架子,才能进入箱梁内部进行检测。风一吹人在上面晃动,说一点不害怕是不可能的。”面对团队队员“恐高”情绪,崔玉萍第一个带头爬上竹架子。“作为领导不能只想着让员工‘给我干’,应该是‘跟我干’,要冲在最前面。”
崔玉萍还反复研究竞争对手以往的报告,汲取经验,弥补短板。“我首先会想如何让业主关注到重点,如何让桥梁的病害和其他相关数据在报告中一目了然。”她依靠女性特有的精细与坚韧,做出了一份让各方点赞、“连外行都能看懂图”的报告,获得业主赞誉。
连轴转、高强度、饱负荷成为崔玉萍那段创业岁月的常态,最高峰时她甚至六天六夜不眠不休。过度劳累导致急性肾炎,但她依然不肯停下拼命的脚步。在崔玉萍带领下,深圳分院在深圳桥梁检测领域站住了脚跟并陆续开花结果,业务逐渐延伸到广州、汕头等城市,逐渐打开了市场。
310国道青海大力加山(省界)至循化段设计施工总承包(EPC)项目
发“全生命周期养护”先声
伴随深圳分院的一鸣惊人,崔玉萍的身份也从一名技术干部向管理干部转变,向着行业“国家队”进军。2003年底,中交路桥技术有限公司(中交养护集团前身)与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共同成立北京中交桥宇科技有限公司,崔玉萍任总经理。在她的开拓下,注册资金仅100万元的中交桥宇公司第一年就实现盈利70万元,产值跃升至500万元。
2007年,崔玉萍被中交集团以特殊人才身份,从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引进至中交路桥技术公司任副总经理。2012年8月升任董事长、总经理,成为中交路桥技术公司的第四任“掌门人”,也是迄今唯一 一位“女掌门”。
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崔玉萍带领公司不断涉足设计、检测监测、代建等领域,并率先涉足BT项目,进入地铁第三方监测市场,各个业务板块全面开花。2017年,中交集团着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战略决策和前瞻性布局,整合内外部养护业务优质资源,成立中交养护集团。“自成立之日起,我们从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理念出发,打造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实现从前期勘察设计到后期养护运营的产业链上下游无缝相接。”
中交养护集团基于全产业链优势,在310国道青海大循段高速公路项目中,将全生命周期养护理念融入工程建设施工中,通过动态设计、动态施工,将设计与施工合理交叉、动态连接,缩短建设工期,优化资源配置,在建设时就将后期养护和运营考虑进来,实现设计、建设、运营、养护全产业链贯通一体化。
“大养护理念,就是打通交通基础设施建、管、养全生命周期。就像人的身体,不要等有病或病重才去治病,要在早期把病痛消失在萌芽状态,小病小治不得大病。工程建筑也是一样,将前期规划、勘察、设计、建设、运营、养护等各阶段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规划设计之初就考虑运维养护的要求,寻求综合效益最优的工程方案,实现可持续发展。”崔玉萍这样解释全生命周期养护理念。
在业界较早倡导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大养护理念后,崔玉萍并没有停止脚步。2019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推进养护管理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中交养护集团积极探索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致力于打造全国交通养护“一张网”和基础设施运行维护“智网”。2020年,中交养护集团牵头成立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交通基础设施养护分会,成为目前唯一跨越多行业的全国性高端养护平台,力争构建交通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推进大数据资源赋能养护行业科学发展。
多年来,在从事公路、桥梁的检测养护及科研工作中,崔玉萍积累了丰富的城市道路及高速公路建养一体化、预防性养护领域的管理经验。她先后承担完成了近20余项北京市科委、国家863计划等重点科研项目,主持或参加了100余项桥梁检测评估及EPC工程总承包等大中型项目,主编行业标准4项,发表论文30余篇。2008年,她还作为国家“汶川地震灾害评估专家组”的技术专家多次赴四川等灾区调研。2009年被选为“国庆六十年大庆道路安全保障组”技术专家,并获评2015年度全国工程设计十大最具影响力人物。在担任企业主要负责人的8余年时间里,企业合同额及净利润实现倍数级增长,员工收入大幅提升,幸福感、获得感倍增。
崔玉萍积极推动行业创新性发展,矢志为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力量
刚性领域尽显女性力量
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对中交养护集团未来发展,崔玉萍目标坚定。“我们提出通过‘2+5+5’的发展路径,致力于成为‘养护标准的主要制定者、养护技术的主要引领者、养护新模式的主要探索者和养护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打造‘国际一流基础设施养护综合服务商’。”向率先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进军。崔玉萍用女性特有的包容、坚韧、细腻和对于美学的独特理解,耕耘出一片精彩天地。
崔玉萍说话轻柔和缓,令人如沐春风。她办公室的门总是敞开着,很多中层干部甚至基层员工,遇到工作上的困惑,都可以直接去跟她沟通,她为大家纾解心结;公司各基层项目她做到调研全覆盖,直接倾听了解一线真实声音,解决一线实际困难。她特别注重与员工情感的交流,以柔克刚,用领导的“服务意识”去感染更多人,并肩携手、砥砺前行。
2020年4月,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有所缓和,崔玉萍将更多精力转移到市场开拓上,她带头跑市场抓经营,用20余天先后前往5个省区8个地市州,开展高端对接,探索与地方政府、企业开展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促进系列合作相继落地,为公司超额实现年度经营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坚守岗位的员工送去温暖和信心。她说,“干部,就必须要先干一步。关键时候我得和大家在一起。”疫情期间,在做好防疫安全和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中交养护集团各个项目无一停工,并实现了抗疫复工“双战双胜”。
崔玉萍说,“在中交养护集团,我希望为员工提供一个没有天花板的成长舞台。”员工既可以横向拓展也可以纵向上升,既可以收获技术的进步也可以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遇到成长比较快、进步比较大的员工,崔玉萍还积极推荐他们到行业内其他企业去谋求更好的发展。“在中交工作是很幸福的事”成了全体员工的共识。
顺应高质量发展,抢抓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在中交集团“123456”总体发展路径和“两保一争”战略目标下,向着公司既定目标坚定前行,真正成为交通基础设施养护行业引领者,开启“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为建设交通强国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