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不是挽救“学困生”的捷径
送“学困生”儿子出国留学是出路吗?
文/王姝
开学后参加的第一个家长会让我倍感意外。儿子所在初三年级已经有十几个孩子办了出国留学手续,据说中考完还有不少要出去的。班主任也话里有话:“学校不反对有些学习一般、家里有条件的同学尝试不同出路。”
儿子的学习一直是家里最头疼的大事。小学成绩就差,上初二我们就给他找了家教,可考试成绩照样在班里垫底。想想他还将在课山题海中再挣扎三四年,简直心力憔悴。听说国外学习环境宽松,大学门槛低,我希望让他赶紧“逃”出去。
上网查加拿大一年学费生活费将近二十万人民币,我们是工薪族,送儿子出去,日子会过得紧巴,但想到为儿子的前途再难也该赌一把。只是我们担心以儿子的状态,他能不能应付留学生活。他显得比同龄人幼稚,学习习惯不好。做事拖沓浮躁。自理能力较差,卧室刚给他收拾好,一会儿工夫又乱得一塌糊涂,半夜里在被窝偷偷玩手机被我发现好几次,早上又千呼万唤喊不醒。他似乎已经认了自己是差等生的事实,在班里几乎不跟同学交流,自然没什么朋友。为出国这事我专门征求他的意见,“随便吧!”他整个儿一副漫不经心。好吧,只好我们帮他寻出路。也许换个环境他精神焕发了会改变,听说不少不适应国内学校的差生出去后成了优秀生,当然也有因为出国后不适应而自暴自弃。我们很纠结,把他放在陌生环境里,自己倒是眼不见心不烦,但是不是有逃避责任之嫌?关键是付出了半生积蓄、忍受骨肉离别的代价,到头来能不能给孩子一条好出路?
家长互助
孩子成长是有规律的
教育专家 李圣珍
对于“学困生”来讲,他们就是缺少进取心,得过且过混日子,而家长则用“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这些社会化的指标要求孩子。许多老师和父母目中无“人”,有意或无意地在精神和肉体上控制孩子。这些拔苗助长的教育方法,加重了孩子的痛苦。教育讲究顺其自然、乘势而上,要扒掉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种种枷锁,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让他们在自由的天空下生长。
没有规划的留学让女儿变“海待”
证券经纪人 詹巧巧
当年送女儿去英国读高中时想法很简单,就冲着国外宽松的教育去的。没有提前做规划,没有考虑孩子有无学习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是否适应留学生活,就是不忍心孩子受高考之苦。我们貌似逃避了一个教育难题,最终却面临了留学安全、海归变海待等更多难题。一想起女儿在国外被抢劫吓得很久不敢独自出门和刚回国找工作处处碰壁的情形,我心疼又自责,当初只顾逃避,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是关键。现在孩子只想开一家小小的奶茶店,只要她脚踏实地,我愿意全力支持她。
独立生存能力最重要
摄影师 卫红
我儿子从小多才多艺,生活能力也很强,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只是因为学业压力大放弃了很多兴趣爱好。到美国读高中后,入学不久他就进了学生会,在毕业典礼上以优秀毕业生身份代表学生发言,并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很多孩子在国内学习不用功,自理能力不强,出国后很难跟上国外的教学节奏。家长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解他自己是不是有出去的愿望和能力,而不是没有出路了才“逃”到国外。
专家连线
不要让逃避成为人生主题
王一欣
深圳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最近十几年来,出国留学的中介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繁多,从侧面见证了留学市场的庞大和繁荣。低龄留学生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初中生出国已经司空见惯。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大致有以下几种典型情况:
第一种,春风得意型。孩子在国内就成绩优秀,心智成熟,出国之后更加如鱼得水,一路凯歌,如愿以偿升入名校,毕业后顺理成章成为精英。这类孩子,属于家长眼里用来虐自家孩子的“别人家的某某某”,不属于本文讨论的重点。
第二种,跟风型。别人怎样我就怎样,既然出国留学是时髦,是潮流,那我家孩子也不能落于人后。持这种观点的家长一般人云亦云,自己没有定见。建议这种类型的家庭不妨多听听孩子的想法,看看孩子的意愿。一般来说,如果孩子本人出国留学意愿很强,那么父母支持一下也未尝不可。怕就怕孩子根本没做好准备,就被头脑昏沉的父母推出国门,这种做法,后患无穷。
第三种,“屌丝”逆袭型。这是家长们最津津乐道的一类励志典型。这类孩子在国内表现平平,但到国外后脱胎换骨,表现优异。因为这种示范效应,很多家长就对出国留学抱有某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期望自己的孩子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后能够改头换面。还有的家长期望孩子脱离了自己的照顾后能变得自立自强,从此走上阳关大道。凡此种种,都是非常一厢情愿的想法。
能够“逆袭”的孩子,一般都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具有和年龄相符合的心理成熟度。在国内平庸,要么是因为玩心重,在学习上花的时间不够多,要么是因为家长老师管控过多,限制了其主观能动性,所以,到了相对宽松和需要自己努力的环境,能够调动起自己的心理资源,完成漂亮的转身。可是,如果孩子在国内已经属于“厌学”的级别,并且心态幼稚,意志薄弱,没有心理能量去完成哪怕一个相对简单的任务,那么,期望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能够忽然成熟起来,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第四种,也就是最坏的一种情况,是逃避型。有些孩子在国内适应性已经非常差,学习困难,人际关系一塌糊涂,心理健康程度堪忧,成为所谓的“问题孩子”。一筹莫展的家长就想把孩子送到国外去,难言之隐,一送了之,眼不见,心不烦。如果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这样的孩子就是在国外混几年,浪费掉大好的青春时光,顺便浪费掉些家里的钱财,最后一事无成;如果是工薪阶层,那往往要面对“人财两空”的伤心结局:钱花了,孩子也没培养出来,文凭没拿到,心理创伤却重重叠叠,严重的甚至导致孩子无法适应社会,不能正常工作生活。
以上几种留学形态中,以“逃避型”的危害最大,因为其出发点是最负面的。如果逃避成为人生的主旋律,可以想象,在今后不可避免遇到的各种人生困扰中,孩子也会容易重复这种逃避的模式。
本文中的这个孩子,成长中出现了各种困难,学习成绩垫底、生活习惯糟糕,没有朋友,没有自信,非常大地考验了家长的耐受性。感觉上,这些问题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这时可能先要把学习问题放一放,先从一些基础的问题开始改变和重新建构。比如,孩子虽然成绩不好,但一定有其他的能力和长处,家长要真心欣赏这些能力,无论是修理、做饭,还是变魔术、玩纸牌。家长的态度会影响孩子对待自己的态度,家长对孩子越接纳,孩子的自我接纳越好,这是一切自信的本源。其次,要鼓励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从人的一生来说,健康的人际关系要比学习成绩更为重要。最后,才是学习问题,我建议家长也没必要过于纠结。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如果孩子不擅长学习知识,那他也许擅长学习技能,找到他的兴趣,慢慢发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陪伴鼓励。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取决于他是否成绩好,是否留过学,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喜欢他自己,是否享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