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彝绣故事讲给世界听

来源:中国妇女网作者:苏容
巾帼风采 2014-04-30 19:42:08

来自云南的彝绣,出现在世界一线大牌奢侈品手包上。这些田间乡野的刺绣,好像被施了魔法,美丽闪闪让世界眼睛一亮,而樊志勇就是那个挥舞着魔法棒的女孩。

彝绣亮相世界一线大牌

 采访樊志勇,是在她云南大姚的工作室。干干净净的大院子,房间里堆放着绚烂的彝绣产品,荷包、领带、纸巾盒、腕饰、钱包……耀眼的阳光从敞开的门外扑进来,绿色的树影在她身后轻轻摇晃。

 作为云南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樊志勇今年的重点是开发手包。云南遍地彝绣,同行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所以她的目标一直在省外市场。然而今年省内的订货电话突然多起来,而且指名要手包。“之前,有人以为我们只做荷包,还有人认为我们是做十字绣的。但现在,他们终于知道我们能干什么了。”

 这一切开始于那个里程碑式的日子。那一天,标志着她把云南随处可见的彝族刺绣做成了民族奢侈品牌,那一天,她的企业第一次迎来了和世界一线大牌设计师合作的机会。那是2013年12月12日,首届“杨丽萍国际舞蹈季”比赛在昆明举行。在比赛现场的出入口,展出了七款均价大约一万元的手包,樊志勇美丽的手工刺绣就出现在这世界顶级奢侈品牌设计师设计的手包上。设计师们夸赞她的作品“很漂亮,很有创造力,颜色丰富,讲述着不同的故事”。

 能够被选中参与这个项目,是因为樊志勇的绣品品质上乘而且稳定——在以往与国际客户的接触中,她找到了和国际接轨的“秘钥”。

 樊志勇说起当年与一家挪威客商的合作。他们从网上联系到樊志勇,要订做500条领带。樊志勇很重视,把活交给两位手艺最高超的绣娘。绣娘精心绣出样品,没想到,提交了三次,三次都被退回来。客商还最后通牒,如果再不过关,将放弃合作。

 绣娘不解,樊志勇也不解。这外国客商也太严格了,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她反复研究设计图,突然在一个极不起眼的地方发现了不同。她立刻交待绣娘,下一批样品,针脚一定要稀疏。

 彝族刺绣最讲究针法的平整密实,针脚稀疏,底料都露出来了,那能好看吗?绣娘不高兴了,嚷着要辞职。樊志勇耐心解释,“我让她们观察一个豆芽的效果,设计图都有露底的情况,这样才有疏密有间奏,我们的样品全用针脚给覆盖上了,肯定不对。”

 两位绣娘被说服了,按照图纸重绣了一遍。两个星期后,样品果然通过。

 这笔订单,让樊志勇看到了与国际的差距,她意识到,“必须将刺绣所有的步骤从定位、剪花到材质、配色全部标准化。”

对着一棵石榴树滔滔不绝

 彝人爱绣,绿色、黄色、红色……田地、房屋、牲畜……不同色彩代表不同财产,色彩越多意味着财产越多——大姚的彝人将身家绣在身上。汉族姑娘樊志勇在彝族聚居地长大,自称已经“彝化”,她上大学学的是工业设计,“无论是家居还是电子产品,我所有的设计作品都用彝族元素做。”

 樊志勇梦想靠自己的努力,有一天把彝绣的故事讲给世界。

 她说服家里人投资,在彝人古镇旅游区开了一家店。当地女人都会刺绣,她招了十多个绣娘,每天晚上跑到绣娘家,看她们一针一线,盼着这些绣品从店里走出去。然而,两年过去,无人问津。“我无论如何想不通,这个世界上竟然真的有东西两年都卖不出去一件!”

 绣娘们不干了,家里人也不愿意再给她贴钱,樊志勇无言以对。苦闷的夜晚,她出去跑步,一圈又一圈,跑累了,就站在篮球场边的石榴树下,对着石榴树滔滔不绝,将所有的困惑与尴尬倾倒而出。“我就是想发泄一下,因为觉得跟谁都说不清楚了。”

 如今走过那棵石榴树,她都忍不住深情地望望它,是它陪伴她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让她冷静下来,开始寻找绣品滞销的原因。

 樊志勇的脖子上挂着一款荷包项链,蓝莹莹的荷包上绣了粉色花朵,下面缀着叮叮当当的银饰,荷包似鱼形又似小花瓶,颇为别致。

 这是她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也是她大卖的第一款产品。

 设计这条项链之前,樊志勇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疯狂”状态。“我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晚上刚睡着,突然醒过来,爬起来就在纸上画,一画就是大半夜。走在街上,看到任何东西都忍不住想,用到产品上可以有怎样的变化。”

 想到要过生日了,疲惫那么久,她决定设计一款礼物送给自己。一个青花瓷的花瓶给了她灵感,那漂亮的蓝颜色让人着迷,她灵机一动,就把蓝色提炼出来,与绣了花朵的荷包结合,做成项链,取名为“蓝色妖姬”。没想到,项链戴在脖子上引来很多人询问,她干脆做了一大批,上市第一个月就大卖一百多条。

如期交货却大哭一场

 就是从给自己设计的这款礼物开始,樊志勇开始懂得“提炼”的含义,“过去绣花就是绣花,现在知道可以提炼出花的元素,抽象成一个形状甚至一个线条。”她又设计了一系列日常生活用品,胸针、笔记本、手机链、卡包……她的“纳苏”品牌逐渐为人所知。2008年,她在县妇联牵头组织的大姚县彝族刺绣协会换届选举中,被选为协会会长。紧接着,一个大订单找上门来。

 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承办核桃大会,需要一批纪念品,希望樊志勇设计一款荷包项链,要在一个月内赶制出800个。樊志勇很开心,这不只是一个订单,还是一个宣传的好机会啊!她立刻设计了图样,下发给绣娘。

 可绣娘要带孩子要喂猪,总不能及时交货,好不容易催来了,樊志勇却彻底崩溃了!800个荷包,按图纸绣的不到三分之一!荷包上要绣“中国核桃之乡大姚”几个字,而不识字的绣娘们绣错笔画都不知道。更让她啼笑皆非的是,绣娘们各有各的爱好和习惯,有人干脆把蝴蝶绣成蜘蛛,只因那是绣娘自己喜欢的花样。

 离核桃大会只剩下一个星期了,樊志勇耐着性子教她们看图纸。“我说从图案设计的角度来说,花应该有疏密,有主角有配角,有节奏有韵律,不能每朵花都绣的一样大小。”绣娘们大笑,我们绣了这么多年,还不知道哪样好看哪样不好看?大花小朵的就是不好看,我们一直都是绣一样大的花。

 樊志勇知道,让绣娘接受自己的观点肯定来不及了。“我只好发动家人朋友,无论男女老少,绣没绣过花,都赶紧过来帮忙。”那一星期,一家人每天“早晨蓬头垢面地开始,彻夜灯火通明”。

 如期交货了,樊志勇千般委屈涌上心头,躲在房间大哭一场!哭完,她明白了,“提高绣女刺绣技术已成为我解决企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于是,我马上想到寻求妇联的帮助。我给当时的楚雄州妇联主席何锡英打了个电话,州妇联很快就牵头组织了楚雄、牟定、姚安、大姚、永仁、双柏六个县市的17个点进行培训。”最终,樊志勇在楚雄建立了七个刺绣基地,绣娘达到一百二十多人。

 二十多堂课讲下来,她培养出了得力的生产队伍,当地妇女人均收入增加了近千元,樊志勇还把店开到了北京。

 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樊志勇真的觉得自己“还挺牛的”,“再难我也没想过放弃。”当彝绣在世界面前亮相的那一刻,樊志勇的梦想和现实成功对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