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与你分享美妙太空经历
2012年7月13日上午9时许,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大厅里,经过两周隔离恢复之后,“神九”航天员乘组三位航天员身着人们熟悉的蓝色工作服,神采奕奕地出现在记者面前。一句“神舟九号报告: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身心恢复状况一切正常,感觉良好!请大家放心,感谢全国人民对我们的支持和厚爱!”引发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在美丽的太空失重太美妙啦!”
6月18日17时06分,在“神舟”与“天宫”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约三个小时之后,“神舟九号”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顺利开启飞船返回舱舱门,三名航天员先后进入轨道舱。刘洋是最后一个过去的。
她还记得,是刘旺拉了她一把,才让她在比“神舟”飞船宽敞得多的“天宫一号”实验舱里立稳了脚跟。
在“天宫”里,刘洋看到身旁景海鹏的笔慢慢飘过来,她拿起自己的笔,顺手打了一下,景海鹏的笔转了几个圈,又慢慢飘了回去……这一幕,让刘洋露出俏皮的笑容。
“神九”安全抵达预定轨道,三人相互握手庆祝。三位航天员传回的身体检测信息显示,心率平稳,身体状况良好。
根据乘组分工,指令长景海鹏负责全面工作,刘旺负责交会对接操作,刘洋主要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管理。此外,作为一位细致周到的女航天员,刘洋还是这次太空飞行的“管家”——从来自“天宫”的画面可以看到,她在太空舱内整理仪器有条不紊,任何角落都不放过。
摄像机要拍摄天空中的第一张“全家福”时,刘洋好不容易飘到了景海鹏和刘旺的中间,可一眨眼工夫,她又差点被飘走。侧头看看两位师兄已立在那儿等她,刘洋伸了一下舌头,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的确,既像一条美丽的小金鱼,又像一只稍显笨拙的小企鹅,与两位有过失重体验的男航天员相比,刘洋还不是一个熟练的太空飞行者。
从16日晚入轨,到17日傍晚完成三次变轨,三名航天员在太空顺利度过了第一个24小时,太空生活平安顺利,身体状况良好。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航天员开始实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每天8点至20点为工作时间,安排交接班,一日三餐轮流值班,每天工作约8小时,睡眠约8小时,生活照料约6小时,个人休闲约2小时。
在这太空中的第一夜,地面监测数据显示,刘洋踏踏实实地睡了七小时。这七个小时的休息让她的体力得以彻底恢复。第二天,刘洋醒来后还与地面的医监医保人员进行了通话,医生说,刘洋看上去“兴高采烈”。
刘洋还第一个体验了太空自行车。从传回的画面看到,刘洋换下了蓝色工作服,穿上了天蓝色短袖,深蓝色短裤,白袜,蓝鞋。看的出来,她的状态非常好,一直保持着匀速运动,时不时把头转向为她拍摄视频的景海鹏的方向,并对着镜头招手示意,偶尔还用手去整理一下在空中飘浮的秀发。结束活动之后,刘洋还像游泳运动员一样,在太空舱内的一端做了个游泳的翻身动作,随后双手向后滑动,游向了太空舱的另一端。
20日晚是刘洋第一次值夜班,在完成与地面通话和各种仪器设备的监测后,细心的刘洋对“天宫”进行了一次大扫除。她手拿白色抹布,飘到上部擦拭“天宫”的壁顶。
凌晨3点钟左右,刘洋还翻看起了相册,看着看着,有了睡意,她马上用玩魔方的办法提神。
其实,刘洋的夜班并不孤独,在地面,有无数的工作人员正与她一同工作: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行控制人员正密切注视着组合体的飞行情况;与刘洋朝夕“相处”的还有医生、教员以及环控生保专家等,大家一直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为刘洋提供地面支持。
26日晚是刘洋在“天宫一号”值守的第二个大夜班,照料完飞行器,与地面同事通话报平安之后,刘洋慢慢凝神静气,打起了太极拳,失重状态下更显行云流水之美。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前,刘洋面对众多新闻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对于即将到来的太空生活,我最向往的是多多体验一下天空中最美妙的失重环境……”
而在九年前的那个10 月,当刘洋从电视里收看“神舟五号”飞天的新闻时,首飞太空的杨利伟曾让她羡慕不已。在太空中看地球该是什么样子的呀?太空失重是什么感觉?那一夜,满脑子好奇的刘洋没有睡好。
2012年的这个夏天,作为中国第一位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女航天员,刘洋与战友乘坐第9艘“神舟”飞船,飞上了茫茫太空,走进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33岁的刘洋,终于解开了系在她心中许久的那一个个大问号,她从此也成了宇宙的刘洋了。
“宇宙对女性既不多情也不宽厚!”
刘洋飞天之际,人类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性瓦连金娜·捷列什科娃从俄罗斯发来贺信,她坚信刘洋能成功着陆,同时也相信,“怀着激动与兴奋之情等待航天员归来的,不仅有他们的亲人,还有中国人民和无数热爱太空的世界友好使者。”
近半个世纪前,正是捷列什科娃这位乘坐“东方六号”飞船访问太空的女航天员,对太空飞行发出感慨:“宇宙对我们女性既不多情,也不宽厚,因此我们要接受与男性完全一样的训练。”
飞行员出身的刘洋当年刚进入飞行部队时,队长就告诫包括她在内的所有女飞行员们,你们必须漠视自己的性别,任何时候都不能拿女性当借口。即便如此,从天空飞向太空的艰难航程,仍然超出了刘洋当初的想象:经过12个月的基础训练进入航天员中心,他们要学习航天医学基础、交会对接技术基础、力学、数学等20门课程。同时,还要参加国学讲座,救生生存训练和一些超强度的体质训练。
转椅训练在飞行部队也有过,为时4分钟,而航天员的转椅训练每次持续15分钟,对谁来说,这都是一道难过的关。“5分钟好像是我的极限点。听到4分钟报时,我突然浑身冒汗,像晕车一样说不出的恶心,但我不能吐,更不能喊停。教员说过不行了就喊停,但从第一批航天员到我们这批航天员,没有人中途停过。因为身体对转椅会有一种条件反应式的记忆,如果你第一次呕吐或停止,下一次就很难坚持了。”刘洋只好拼命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幻想自己 站在美丽的海边,看夕阳,看浪花。第一次挺过去了,第二次就好多了。
在媒体见面会上,航天员系统总指挥陈善广介绍,因为有女航天员的升空,他们在许多设计中都尽量考虑了适宜女性的元素,让女航天员在太空中过得更安全更舒适。
科研人员在设计飞船发射和返回段的航天员舱内航天服时,特别根据女航天员的身形设计了一个新的型号,以保证刘洋穿着适体、操作自如。
另外,为了保护私密性,在这次的飞船轨道舱里,还特意为女性拉了一道帘,营造出一个私密空间,在更换服装和方便时还可蒙上摄像头。
十几天的太空生活,对女性最大的挑战是立位耐力的下降,这会让平常很简单的站立动作变得很困难。曾有报道说,一位美国的女航天员在飞行12天后返回地面,第二天参加记者招待会进行演讲时试图站立起来,结果两次滑倒,不得不退出会场。
考虑到女航天员的生理特点,科研人员采取了一些新的医学监测方法,准备了相应的药物和应急预案,在食品上还特意为女航天员开发了一些低脂食品,大大增加了蔬菜的比重。另外还为女航天员准备了甜点、巧克力和一些补血食品。
迄今为止,世界上有50多名女航天员执行过太空飞行任务,在轨最长飞行时间为188天。
“没有女性参与的载人航天是不完整的!”
“没有女性参与的载人航天是不完整的!”说这话的是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他说,女航天员进入太空是航天员队伍构成的需要,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的需要。因为男性与女性在太空的生理变化和感受是不同的,只有女性航天员进入太空,才能获得更全面的实验数据,发现更多航天规律。而且女性更加细心周到、更加善于协调关系,也有助于乘组更好地完成工作。
女航天员的选拔条件与男航天员相似:有坚定的意志、献身精神和良好的相容性;是空军飞行员;飞行成绩要优良;要有无等级事故;最近三年体检均为甲类……在杨利伟的建议下,女航天员的选拔标准增加了一条——必须已婚生育过。鉴于女性在接受航天员训练的几年内肯定无法生育孩子,这也是一条人性化的考虑。然而,进入最后一轮选拔的六名女航天员候选人中,包括刘洋在内,有五人尚未生育。面试官杨利伟被感动了。他事后对记者说,这就是当代女军人的奉献。三十多岁的女飞行员,正是飞行技能走向成熟的黄金时期,如果生育,至少停飞两三年,这势必会影响飞行事业。最后,杨利伟增加的这一条只得自动放弃。
2012年3月28日,乘组名单确定:“根据最终考核结果,刘洋入选乘组,代号03。”
6月16日下午,卫星发射中心圆梦广场,三位航天员在《歌唱祖国》的嘹亮歌声中准备出征。
站在大漠烈日中,刘洋始终面带微笑。她匀称的身体包裹在沉重的航天服里,显得越发纤细而美丽。
航天中心新闻发言人武平在发布会上评价说,我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的整体表现非常优秀。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适应了太空的失重环境,身体健康,各项生理指标也完全正常。刘洋心理稳定,操作很细致,与景海鹏和刘旺配合默契。刘洋在太空中的积极状态,也让在地面的工作人员感到高兴和安心。
在太空遨游13天后,“神舟九号”飞行乘组航天员完成各项既定任务,6月29日10时03分,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主着陆场顺利着陆。
经过大约一个小时的重力环境再适应后,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缓慢迈出返回舱,她带着“刘洋式”的微笑向现场工作人员招手致意。
那一刻,刘洋不仅征服了自己,还用她的魅力征服了整个世界!
在7月13日的记者见面会上,当被问及在太空的感受时,刘洋用诗情画意的语言这样描述:“太空独特的失重环境,使我时时刻刻都有鱼儿自由遨游的感觉,无拘无束。所有的物品都因为失重而漂浮着飞翔着,与地面截然不同,似乎一切都有了生命,有了趣味。无论你的身体处于什么方位,都能自如地工作和生活,这种失重带来的种种感受很奇妙。处于远离地球340公里的高度遥看地球,美妙惬意,她弧段的边清晰可见,披着一层蓝白相间的光晕,阳光投射在海洋上照出深深浅浅的蓝,大地脉络分明,海岸线清晰绵长,地球是如此的美丽,这让我更加热爱并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很享受太空的工作和生活,这将是我一生最值得珍惜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