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书熏染更美丽

来源:中国妇女网作者:李菁
巾帼风采 2013-09-03 10:15:00

包  岩   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总策划人
 
我们的诗心依然跃动
当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正式拉开帷幕时,作为总策划人的包岩对它能产生的传播面并不敢抱太大期望。“似乎现在还愿意写古典诗词的人,要么是很另类的人,要么是退休之后写诗慰藉自己孤寂心灵的老人。而且因为我们办的是传统诗词创作比赛,对平仄要求很高。所以我当时想,它的传播量如果达到3000万人就成功。”
意外的是,活动展开没多久,反馈来的数字表明:其传播量很快就突破了5000万;而到了比赛截止的2013年3月31日,最终结果是1.29亿人。
甚至在我们采访包岩的当天——此时距比赛结束已有两个多月,还有同事过来替朋友询问如何参赛。虽然遗憾一个诗词爱好者与活动擦肩而过,但更让包岩高兴的是,它至少说明了潜在的受众群体更多。
包岩是中华书局大众图书分社社长,她本人就是一个中国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与创作者。这次活动的初衷,源于几个文化人的一次相聚。2012年4月某一天,正值春暖花开,包岩和几个朋友相约去植物园赏桃花。朋友们都是一些诗词爱好者,像古时的文人雅集,经常相约出游,拟一主题,大家彼此作诗相应和。这次植物园诗会的主题是“初春”。大家赏花吃饭之后,都把自己的诗拿出来念,结果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每个人的诗都是写在手机上的。因为手机便于携带,又可以随时记录和转发。字数少,传播快——手机其实就是传播古典诗词的最好方式啊!
包岩心有所动。瘦瘦弱弱的包岩,身上有股东北人说做就做的爽利劲儿。诗会散后,她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做了一个十几页的策划案。
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选在了2012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这一天启动。“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想把它办成一次曲高和寡的文人雅集,而是办成一场百姓愿意参与的文化狂欢。”
中华书局专门为大赛设计了四本可以随身携带,随时研习翻阅的小书:《诗词写作常识》《诗词格律》《怎样赏诗》《怎样用韵》。还开发了一个诗词格律检测软件——只要把自己写的诗输入进去,格律软件会扮演老师的角色,判断出在用韵和格律上用的是否妥当,这个免费软件被下载了五万多次。
“看到一首首经过初审遴选出的作品,真的很感动,我没有想到中国会有这么多有水平的诗人和词人。我越来越觉得我们这个民族的诗心还在鲜活有力地跳动;我也越来越坚信,从《诗经》以来中华民族形成的诗的传统,没有中断。”
组织者期待诗词文化能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颁奖典礼上海霞朗诵
用吟唱唤醒诗意
作为“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大赛的重要活动之一,组织者计划于2012年12月15日在岳阳举办一场大型诗词吟唱晚会。就在晚会即将举办的三天前,岳阳市方面给包岩打电话,告知决定取消吟唱晚会。心急火燎的包岩赶紧询问对方出了什么事,原来主管官员对这场纯粹的诗词吟诵晚会并不看好。“他说一般看演出都是观众拿着荧光棒之类的东西,看见熟悉的明星就会鼓掌叫好,大家都喜欢这些热热闹闹的东西。他一看我们请来的嘉宾都不是老百姓熟悉的,就有点打退堂鼓了。他的想法是应该多请明星过来才有号召力”。最后包岩通过种种渠道做工作,这场晚会才如期举行。
到了晚会当天,当地领导又提出一个担心的问题:活动的大礼堂能容纳一千多人,如果开着门自由出入,晚会不到十分钟肯定就得走三分之一,中途会走掉一半,那场面岂不太难看?可是要是锁上大门把观众留在里面,又不符合消防要求。包岩苦口婆心地劝对方要有信心。令包岩也大感意外的是,晚会当天,全场爆满,连过道、台阶上都坐满了人。不仅如此,整个会场特别安静,没有人大声喧哗,更没有组织者之前担心的诸如喝倒彩的现象。晚会的效果好得令当地人都很意外:“我们岳阳从来没有办过这么高雅的晚会!”包岩感慨:“老百姓心中对高雅文化和诗意表达的追求是存在的,只是没有被唤醒,或者没有机会表达出来。”
这场吟唱晚会还特地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78岁的原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笃文与年仅9岁的小姑娘陈芙格玥一起上台吟唱了一首诗。有趣的是,正处于换牙阶段的小格玥刚到岳阳,门牙就掉了。穿着布旗袍上台弹着古筝唱自己创作的一首诗的小格玥,吐字有些含混不清。但这颇具象征意义的一幕,蕴含了组织者期望诗词文化能一代一代传递下去的美好心愿。
格玥的妈妈胡惠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2011年,在惠州工作的胡惠珠得知中华吟诵学会要在北京举办第一届吟诵师资培训班,她决定报名参加。因为孩子没人带,在得到主办方同意后,她把7岁的孩子带进了吟诵的课堂,她发现,孩子充满兴趣,比大人学得都快。
今年5月,全国中学语文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参加会议的一些专家也在讨论是否把吟诵加入到教材里。为了让参会的老师知道吟诵的效果,格玥被请去给专家们做展示。她不仅现场吟诵了诗经《蓼莪》,并在限定时间内从三个老师出的三个诗题中挑出一个题来,自己写一首诗吟唱出来。格玥现场创作了一首《春日》:杜娟相对吟,楼外碧湖阴。润雨意冬去,屋中静抚琴。
格玥的故事让包岩在思考另一个问题:“我们通过这个活动也想呼吁,在中小学阶段应该把古典诗词写作与鉴赏作为一堂课放进去,哪怕一周只有一次。是不是要把古诗词教育上升到国家的文化战略的层面上?”
未及好好品尝首届“诗词中国”带来的收获与满足,包岩又在为下一届“诗词中国”大赛开动脑筋了,同时还在呼吁筹建“中国诗词博物馆”;“诗词中国”文化基金也在创建中。
包岩说,也许生活让人变得浮躁且物化,诗意已然退避到大众的潜意识之下,深藏不露,但实际上民间的诗兴,是暗流涌动、呼之欲出的。抬眼一轮明月,总能让人感叹韶华易逝、问今夕何夕;月下堆烟杨柳,总归让人诉不尽相思绵绵、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因而,“在水一方”、“月上西楼”,人们不知翻唱了多少回,经典被一次次演绎成流行;“人生若只如初见”、“相见时难别亦难”,那爱而不得的哀婉历经千年不变,至今仍让人心动。我们这个时代,有多少孩子是在唐诗三百首中咿呀学语,又有多少青春男女,将一腔痴愁托付给缠绵悱恻的宋词,在令人击节的音韵之中回旋往复!“我们从未远离诗歌。”
也许有一天古诗词写作教育会进入课堂

诗书 美丽
关键字查询